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诗画江南,有水,才有灵致。因此,雨中的江南,才最有神韵。
我在一个春上的雨天去绍兴。
在此之前,尽管我的专业与地理学沾很大的边儿,我还是说不出绍兴的具体位置。绍兴,在我的心目中,大多是作为一种文化的意象,因为这个浙东的小城负载了太多的文化含量,对中国的文化也贡献了太多的文化泰斗。从古到今,浙东这块土地上,先后王充、张岱、王守仁、刘宗周、李慈铭、蔡元培、许寿裳、夏丏尊、刘大白、胡愈之、孙伏园,当然还有鲁氏兄弟。据说还有章学诚的故居,只是没有寻见。
绍兴,古称会稽,是江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秦设会稽郡于此,始为第一级行政单位,自汉徂晋以至后世,一直连续发展而未中断,便利的水道交通,一隅独完的地理位置,独自发展的文化力量,都是绍兴在历史上得占一席的先天条件。然而在当今,绍兴,这个文化古镇,面临的是怎样的文化命运呢?
由于雨天的缘故,高速公路上车走走停停,从上海到绍兴,我们花了近七个小时,终于在午后赶至绍兴城下。
绍兴已是一座现代的城。桨声欸乃已不多见,旧时的绍兴,以水道交通为主,就是城内,也多是行船。这才是水乡古镇的原初风貌。而如今,这些个水道都回填成了路面,绍兴最繁荣的解放路,就是这样形成的。独有一些偏僻道路,仍是水路,而一些道路的边上,也还遗存窄的水道,仍有乌篷船踏过。不过,他们的交通意义已经消褪了不少,主要是为了外地游客的猎奇了。近代以来,绍兴一直经历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
我们仍然对这个小城充满了兴致。车子一路开进绍兴城内。路左是一派的现代建筑,而路右却风光依旧,一片的白墙黑瓦,一路上之上,看不出和谐,倒是有些怪异。
为了寻找绍兴古城,我们在沈园门口,叫了几辆黄包车,师傅是安徽人,很热情,他们说,他们能让我们看到老绍兴,还有一些著名的地方,如咸亨酒店和一些在大户人家的台门,所谓台门,就是一些大姓的合院而已。我们随着黄包车一路下去,游走在狭窄的小巷,仿佛一下子坠身于旧时一样。时在傍晚,路上行人稀少,偶尔有一二辆助动车和自行车过,但不碍过往的风情;突然有些放学的小学生“扑扑”跑过,反倒有些生气,而桥上袖了手悠然谈天的老人,让人遥想感念起传统的生活方式来了。
我们走过一座座的桥,经过一所所的台门,在石门桥和沈家台门,黄包车的师傅说,这是拍《冬至》的地方,陈道明就站在这里。《冬至》是一部电视剧,把人心拍得很诡异,背景的音乐也很怪谲,前半部是很好看的,而后面就落入俗套了。我就是从《冬至》里,第一次感性地接触绍兴的。影视剧能宣扬一个地方的文化,但是,在绍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勒碑保护的仓桥古街,因过分的商业化,已经不伦不类了。发展与保护,真是两难。
当地的导游小林,是个漂亮而活泼的小姑娘,衣着打扮随意而入时。她给我们讲绍兴有约几千座桥,给我们讲绍兴的风情,“三乌”(霉干菜、乌篷船、乌毡帽)“四女”(西施、曹娥、唐婉、祝英台),也给我们唱当地的莲花落,而对于绍兴孕育出的文化人物与文化精神,却不得而知了。文化绍兴是当地提出来的口号。不错,绍兴的精神全在文化,不过,现在绍兴的文化,大概只有俗文化,或者说旅游模式的绍兴了。精英文化的绍兴,已不存在,好像也不能恢复了。
绍兴的神韵,一在人,二在水,三在桥。三者尽失,绍兴就庸俗了。旅游模式下的绍兴,是庸俗的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