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周刊》在一九八六年六月二日當期的封面報導提出一種論調,指未婚女性年過卅,結婚機率會快速下降。令人吃驚的是,該文竟稱:「四十歲,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單身女性,被恐怖分子殺害的機率,要比嫁人的機率還來得高。」
當年這套以「婚姻窘境」(The
Marriage
Crunch)為題的專題報導,指大學畢業的白人女性若不在廿幾歲時結婚,到了卅歲,結婚機率剩廿%,過了卅五歲則剩五%,年過四十,機率比遭恐怖分子殺害還小。這一「恐怖分子機率說」,讓這項報導臭名昭著。
廿年前受訪者 過半結婚
本月五日出刊的《新聞周刊》,以「反思『婚姻窘境』」為封面報導,對過去的論點進行了檢討。《新聞周刊》追蹤當時受訪的十四名女子中的十一人的現況,結果發現其中八人已經結婚,且沒有一個人離婚。
這些事例和其他數據顯示,《新聞周刊》先前的說法太過悲觀。該刊前駐舊金山特派員潘蜜拉.艾伯蘭森,寫下「恐怖分子」說,作為內部報導備忘錄,她對這句話引發的爭議相當懊悔。而引用她這句話的記者薩爾霍茲,承認這是誇張且不負責任的講法。
電影「西雅圖夜未眠」甚至直接引用「婚姻窘境」的講法。女主角安妮(同為梅格萊恩所飾)告訴同事她不相信「恐怖分子機率說」,同事回答:「那不是事實,但它讓人覺得那是事實。」
儘管「婚姻危機」發表時,還未發生九一一事件,但「恐怖分子機率說」對許多人而言,仍構成嚴重冒犯。
《聖荷西水星報》記者蘇珊.法魯狄指《新聞周刊》根據一些含糊的統計數據,炮製出一樁全國婚姻危機。但《紐約觀察家》周報「慾望城市」專欄作者布許內爾表示,那則封面故事確實令各地獨身女子膽戰心驚。
相隔廿年後,《新聞周刊》坦承當年推出那套「婚姻窘境」封面故事,是對當時社會出現大規模變化所作的描述,但他們錯誤解讀了這些變化:婦女越來越晚婚,在職場上升遷升得更高,生兒育女的時間延後,甚至根本不生。
四旬女郎 結婚率仍達四成
本期《新聞周刊》在題為「就數字談婚姻」的文中便指出,當今女子到四十歲,結婚機率仍高達四○.八%。周刊還採訪到當年受訪的十四名「拉警報」女子中的十一人,八人後來結了婚,且婚姻美滿。
以當時廿九歲的勞莉.艾倫森為例,她換過幾個交往對象,到卅五歲還沒結婚,因而開始擔心自己結不成婚。後來勞莉結識一名友人的哥哥,已離婚多年的史塔,兩人墜入情網。勞莉在卅九歲那年和史塔結婚,成了史塔與前妻所生三個小孩的繼母。勞莉後來經五年嘗試,成功懷孕。
曾接受採訪的莉莉安.布朗現年五十歲,仍維持單身。她說:「人生到了這個階段,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結婚…我有一大票朋友。」另一位曾受訪的莎莉.傑克遜則對這期《新聞周刊》提出看法。她說:「我依舊認為人們應該快樂過日子,不管獨身或結婚。我運氣很好,找到一個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男人,我是在十二年前結的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