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更改的原则
(2010-12-03 21:08:19)
标签:
历史地名襄阳襄樊杂谈 |
分类: 夏说八道 |
襄樊改叫襄阳了。
可以想见会有很多人反对,当然也有人支持。比如俺就比较支持,俺讲历史地理,凡涉及这一片,统一以襄阳称之。
反对的人无非是劳民伤财,然后形象工程,提高GDP之类。
可能提高GDP是当地政府申请改名的重要动因。但实际上,襄樊改襄阳,并不能明显提高当地的GDP,无非是想提高旅游收入,果真会有人专门去襄阳吗?我想绝大多数不会。安阳发现曹操墓后,当地很兴奋,以为找到了聚宝盆,试问有几个会专门去探访它?人文景观的开发,是需要集群效应,单一的景点想赢利,很难。只有像西安那样,才能以旅游为支柱产业。
闲话少说。即使改名襄阳不能提高GDP,俺仍然支持改,为什么?俺认为改名得有一个原则,即恢复或保守历史文化信息。中国是历史大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地名,负载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其本身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后人应该维护这份文化遗产,是故就有了“地名学”。
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地名多变,近代以来,尤其是近60年来,变化较大,而且变化得不合理。政治原因倒不是主要原因了,把复旦大学改叫东方红大学的事不可能再发生;主要原因一是行政区划的变化。中国古代政区划界,一重要原则是山川形便,就是按大山大河的走向来划界,于是山、河等自然界限就成了政区界。以武汉为例,汉水于此入长江,形成三块地名,在清代就有武昌府、汉阳县和汉口厅,不是一个政区。那襄樊也是如此,汉水南为襄阳,其北为樊城,熟知三国的人肯定知道这一点。后来划为一个政区,咋办?叫襄阳,樊城不愿意;叫樊城,襄阳不愿意,于是叫襄樊好了。武汉也是这么来的。后来还有荆沙,还好很快改叫荆州了。一度曾经把黄冈和鄂州合并,叫鄂黄市,幸好没有成功。
团结是团结了,历史文化信息损失了。所以改回来,是好事。
但是,值得警惕和反对的是,现在越来越大的改名潮,以后是伴随着地改市,现在是为了“知名度”和旅游收入。把具有丰富历史信息的地名改得不伦不类。最失败的典型就是把徽州地区改叫黄山市。徽州市有什么不好?安徽之得名,就是因为安庆府和徽州府,徽商,徽派文化都是具有历史影响的文化遗产景观。但当地以黄山更有名、开发黄山、宣传黄山为名,改叫黄山市,而市政府所在地在屯溪,离真正的黄山还有老远,给外地游客造成很大的不便。这是没文化的表现。
这种趋势仍在继续。比如湖北把蒲圻改成了赤壁。先不说赤壁到底在哪里了,蒲圻本身就是个很古老的地名,秦代就有了吧,改成赤壁,赤壁是有名。蒲圻不叫赤壁,大家都知道赤壁有一说在蒲圻,改了反而损失了另一个历史地名。
类似的还有山西的离石被改叫吕梁;榆次,被改叫晋中。
真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