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青椒”关乎中国学术未来

(2006-09-11 01:28:46)
分类: 夏说八道
  2006教师节感言:高校“青椒”关乎中国学术未来  
 
  大约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说过,中国高校教师的职能已经蜕变,高校与教师的关系已经近乎纯粹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一切均以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操作,这就出现大家所诟病的各种急功近利现象。

  关于急功近利的表现,已经披露了很多,我现在旧事重提,倒是关注急功近利的另一现象,就是高校的青年教师不受重视,也就是网上被戏称“青椒”那个群体的问题。

  近来高校教师越来越来有收入被过分拔高和被“妖魔化”的倾向。固然,不能排除一部分高校的教师收入高、“道德”上有亏欠。但是,高校教师这个群体,利益也是分化的,一部分专业如经管类的教师体制外的收入较高,而一部分工科专业的教师因为横向课题的缘故,收入也不菲。但这也只是一部分而已,很多依靠工资和校内授课费的教师,其收入在当前中国,只能算中等,甚至中下。其中刚刚硕士、博士毕业的“青椒”们因为职称低、工龄短,收入则相对更低。

  但是,在转型期中国,青椒们面临的压力却不少。生活的、科研的、学业的、教学的,再加上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心理调适期,他们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个人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发挥建国后传统的“企业文化”是比较合适,比如“组织关怀”、“传帮带”等等。但是在简单的“经济学”方式治理下,青椒们被推到了高校“弱势群体”的地位。

  也许,在丛林原则下,不需要怜悯,但是,高校在青年教师的成长上,是必须要扶持的。近期听闻华中某校对校内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收取不菲的培养费,就是一个令青椒伤心的釜底抽薪的举措。在中国具体的国情下,制度和原则之外,感情也是比较重要的,人心易散不易聚,人心散了,队伍就真的不好带了。

  各校比较重视院士和“长江学者”的引进,以为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准、科研能力和学校声誉,先不论他们的水平和真假,但始终感觉这是一个舍本求末的办法。引进优秀的人才,固然能使一个学校的某个学科跳跃性地发展。但是,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人才,不仅仅是培养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还应该包括培养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也应该是大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高校,不仅要看他拥有多少大师级的人物,更要看他培养出了多少大师级的人物。如果一个青年教师在他的岗位上成长为知名学者,那么,他所服务的单位,也是可敬佩和值得骄傲的。

  “青椒”是高等学校未来的核心力量,一个学校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一批人。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提升高校学术水平和形象的最经济的办法,学校的各项政策应向青年教师倾斜,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像深秋一样
后一篇:大类深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