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生一对》: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标签:
影评新天生一对娱乐 |
近日观看了新春贺岁片《新天生一对》,深有感触。影片讲的是父亲与儿子之间那种“天生一对”般的、血浓于水的割不断的亲情,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鲁迅先生1919年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80多年前的文章,即便现在读来,仍觉思想超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遥相呼应,一个以文字,一个以光影,不谋而合地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爱情的价值、人生的责任。
影片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的爱。影片中的阿宾(周渝民饰)曾经是女友心目中的一个好男人,但他没有成为一个好丈夫,成名之后他忘了本,冷落了自己的妻子;他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是一个好父亲,自己的孩子已经六岁了,他却从没有见过他,抱过他,抚养过他,作为一个父亲,他甚至达不到基本的条件,属不合格之列:他没有固定的、正经的工作;他沉溺于赌博的恶习而不能自拔;他精神颓靡,没有生活的情趣与目标。但神奇的是,这样一个仿佛已经无可救药的男人,却被突如其来的父子之间的感情唤回了生活的激情,以昂扬的斗志重新积极面对生活。父子之间的感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竟能让一个在精神上濒于毁灭的男人起死回生?
鲁迅先生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结合起来的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生育抚养之恩,也不是父母对孩子的占有处置之权,他认为把父母与孩子结合起来的,恰恰是“爱”,天然的爱,不带丝毫功利的纯真的爱。是的,在阿宾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那人世间最可贵的、最高尚的毫无功利心的“爱”的力量。儿子就是他的全部,儿子就是他的希望,儿子就是他的救世主,他对儿子的爱不求一丝回报,他把儿子看成是上天赐给他的最好的礼物,他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天伦,他感恩儿子。
对比我们当下的社会,很多人把自己的孩子,要么看作可以抛弃的累赘;要么看作必有长期回报的投资;要么看作可以代自己实现自己梦想的傀儡;要么看作可以用来交换金钱的筹码;要么看作可以维持感情破裂婚姻的要挟。多少父母该当扪心自问,自己对孩子的爱是不是太自私了!
就像鲁迅先生提出的:父母对待孩子,“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愿天下父母都像影片中的阿宾和方家蔚一样,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