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达达先生
《翻滚吧,阿信》是一个奇特的产品,它归属于体育励志片,但又充满了暴力、黑帮这样的热血元素,它既要展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感悟,又要描绘附加在浪子身上的各种人性因素,同时它要在商业大潮的淫威之下屈服,又要在台式电影的品格上做一番坚守,最终呈现的作品,就是如今的这部《翻滚吧,阿信》。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创作人员的努力付出,且不说李烈带领的团队本身代表了台湾电影市场导向的一定水准,单主演彭于晏投身半年的体操训练,就可见团队的热忱和努力,彭于晏的一身好看的肌肉,则很好的在后期转化成了这部电影的卖点和看点,但吊诡的是,这也在现实中成了这部影片唯一的最大的看点。
体育类励志片往往涉及到个人的成长,但《翻滚吧,阿信》刻意淡化了这个过程,虽然导演为阿信在途中安插了用好友死亡换得重归前路的回头,但却十分的缺乏了人物心理的建构,因此观众无法对于阿信这个人物投注什么休戚与共的情感体验,这种生硬的剥离感并不应当出现在这种青春商业电影当中。
典型如电影开始不久阿信在母亲的阻挠下放弃体操,转而进入社会混的转折,整个过程被导演撕裂的没有多少联系,这会让观众感觉突兀。导演也许意识到这点,于是在阿信整个的混迹社会的过程中,不停的让其体操队的队友在夜市摊上出现,用以勾连观众、阿信、电影的体操主题这样几个概念,但这种弥补又是无力的,影片在黑帮热血的路上走的太远,虽然如李烈所说,这是一个关于“翻身的东西”,但翻身未必就要通过这样戏剧化的东西来表现,降低的直接是影片的真实度。
所以说这部影片是集合了各种矛盾于一身,导演林育贤拍摄的是以自己哥哥林育信实际经历为蓝本的剧情片,之前的那部纪录片也在一定程度表明这部电影具有某种真实价值,但实际的展示却无法成就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影片给予了阿信一个成长的框架,却未为其添加什么成长的内容,所以影片才显得空洞、难以深入。
现在很多台湾电影,似乎都喜欢在电影中与黑帮暴力这样影像奇观划上关系,原因在于它很有卖点,很能提供给剧中演员以展现魅力的机会。《艋舺》造就了一批混情义的兄弟,但这部电影之所以能突出重围,很大原因在于导演给剧中的人物赋予了很有辨识度的性格,同时让电影中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方向有了联系。相反,《翻滚吧,阿信》做的很是不足,人物的性格并不明显,即便是主角阿信,也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性格建构,相反,倒是菜脯的人物因为有了悲情、无奈、牺牲这样的故事冲突存在,成了影片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
当导演自己意识到与主题的偏离之后,他就利用菜脯的死亡换回了阿信的回归。影片立马就从黑帮死亡笼罩的阴暗氛围,迅速的转入到了励志、圆梦的主题去,而黑帮老大和其儿子的迅速转化,就更是成了影片中让观众感到突兀的地方,导演虽然给其加上了过去练过体操这样的身份背景,但说服力显然不足。
最终的结果理所当然,当阿信在电影中所谓的“国际邀请赛”夺冠时,观众就难以在一系列的偶然、戏剧性冲突中被感染了,比赛的场地、出赛的选手等等都间离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不信任感油然而生进而开始质疑影片整个剧情的合理性,比如一个职业体操队员是否会有彭于晏那样过于好看的肌肉,身高182厘米的彭于晏真的能在单杠上翻腾自如,等等等等?所以很难说《翻滚吧,阿信》是一部有水准的台湾电影,它的商业运作和宣传或许成功,但影片的质量和内涵却并没有达到应该的高度,它留下的漏洞太多,给予观众的感动太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