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达达先生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的电影颁奖典礼就越来越少人关注,明星不爱去,媒体不热衷,观众不捧场,真不知道这样的颁奖典礼还有何存在的必要。前不久刚刚结束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让众多业内人士和影评人惊呼自己落伍,获奖的影片一半以上都未闻其名未见其形,即便那些脸熟的,也未必就能让人心服口服,也难怪电影人程青松在微博上发布了退出金鸡奖创作团队的声明。
现今的电影颁奖典礼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公信力丧失。当有口碑有实力的作品被爆冷出局,一些冷门作品攀上荣誉圣殿时,观众很容易就会从阴谋论的角度去猜测奖项的幕后操作。我们的评奖太过于追求所谓的价值观正确,低估了艺术表现力,以诸多的颁奖典礼而言,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当年上映的主旋律影片都会或多或少地获得重要奖项,它们真的精彩耐看?恐怕这是值得质疑的。
以《钢的琴》为例,这部在大学生电影节上风光一时的电影,在接下来的电影颁奖礼中却接连落败,金鸡奖倒是颁给其一个评委会特别奖,但明眼人一看,这实质就是变相的安慰。
《钢的琴》被誉为年度最好看的国产文艺片,内容有深度,现实主义的内里披了魔幻主义的外衣,整体来说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起码在当下的国产电影中,能够如此揭示现实的并不多见。然后再看看各个颁奖礼上击败它的电影,难免让人心生郁闷。不过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钢的琴》免于同流合污的好事。
颁奖典礼的终极目标,一是总结过去一年电影界的成绩,犒赏表现突出者;二是给观众提供一个年度好片的总结。前个目标是电影人内部的联谊,后个目标则是真正面向观众的实用价值。观众一般都挺懒,无法一一去甄别那么多的国产电影,颁奖结果一出,很多人便依照此名单选片观看,省心不费事。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之所以受人关注,一个原因就是其很权威,评委团为观众负责、对电影负责,真正评选出了当年有艺术价值的好电影。相比之下,国内的电影奖着实让人纳闷,同样都是专业人士组成的评委团,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于是,国内的电影颁奖典礼就越来越自娱自乐了,金鸡奖上大牌明星甚少,即便是代言人赵薇也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明星的重视程度很容易说明问题。得奖的明星不高兴,没得奖的明星无所谓,受邀的明星懒得来,这些心态很微妙,与国产电影的困境如出一辙。戴着镣铐跳舞的他们很无奈,要么拼命地往死里跳,要么温吞着,期待某天能够松绑,得以全身心投入。
电影颁奖在范围之内将奖项授予真正的好作品,这不是难事。让奖项有口碑、有分量,这才是电影节工作者该做的事情,而不是高高在上,评着一些无所谓的奖项。国内的颁奖仪式,迄今为止依旧严肃、刻板,整个典礼亮点太少又冗长乏味,未来的改革首先当从形式开刀,再向本质慢慢推进。
很多时候看奥斯卡颁奖礼,非常钟情它那电影一家人的美好氛围,还有台上台下近距离互动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其对当年美国电影较为中肯的评价。国产电影颁奖未必要走这条路子,但总该学习奥斯卡有如此成就的精髓。
中国经济时报专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