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标签:
影评海角七号娱乐 |
文/达达先生
当年在台湾大获全胜的《海角七号》最终得以在大陆上映,却落得个惨淡收场的局面,这中间有网络的很大功劳,却也逃脱不了文化隔离的关系,一个台湾本土对过去想象的电影本就很难在其他华文地区引得多大的共鸣,更不用说本片里那始终充斥着的对日据时期的某种流连忘返。
虽然这是个现代的音乐励志故事,但在现代的表皮之下,影片里所有的人物都是传统非常的,马拉桑、茂伯、阿嘉等等,他们似乎都在努力维护着一种东西,一种记忆力一直舍不得失去的东西,一种想努力抓住却始终逃离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是一种情感,也是《海角七号》能够打动台湾观众的原因。这种情感的内核,大抵不过就还是台湾本土居民对日据时期的留恋,对日本文化的向往,而这,也是大陆观众所厌恶见到的。
《海角七号》的时空交叉都与日本有关,几十年前的那场日据时期的爱情,因为蒙上了离别的愁绪显得温婉动人,当战争和对立的时代过去,留给台湾民众的就是无限缱绻和惆怅,那大洋彼岸的岛国上有着太多的回忆,正如影片中一直独自等待的阿婆一样,历史的沉痛早就随着时间的消逝变得不再敏感,情感的想象却伴随空间和时间的距离更加醇厚浓烈。
这估计也是一些台湾民众的共同心态吧,失去了的东西,感受不到的东西,在想象的空间中会变得更加美好,虽然也许会远不如现在。而这种心态,在国内观众看来,却无法有什么认同感,抱怨也好牢骚也罢,对很多国内观众来说,这种殖民的美好想象既要不得也想不得。
而《海角七号》中阿嘉的爱情,巧合的也是一个来自岛国日本的女性,用两段与日本人的爱情串联起的整个剧情,魏德胜笔下的此片就更加让人疑惑丛生了。
所以说,《海角七号》一直在怀旧,老年人年轻人都在怀旧,一种集体的怀旧感就此而生。。。也难怪台湾观众会如此认同,当一部电影能够承载起某种过去共同的回忆时,众星捧月的场面自不用惊奇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海角七号》作为一部台湾本土片,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一旦这个文本跨越了地域,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底,水土不服的病症就难以避免了。
如果将《海角七号》单纯的作为一部电影来分析,它充其量就是一部典型的爱情片,说不上经典也说不上创新。两段穿插现实与过去交错的分镜有太多的电影早已用过,而爱情的表现也并未有多么的铭心刻骨,很普通的电影而已。
当然,放置在当年的台湾电影的环境当中的话,《海角七号》必然在台湾地区的影史上有一席之地,票房、影响力都首屈一指,个中复杂的原因很值得分析。情感上的因素、营销上的手段、市场的推广,或许都有可以供后来者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海角七号》里的回忆困境,也彰显了岛上居民们的一种现实困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生活的经济的政治的压力,让他们无法后退也无法大踏步向前,于是很多人选择逃避面对这样的现实,沉溺在过去的想象,只是,未来的生活不才是更加美好的吗?
《海角七号》贵在清新,给时下萎靡不振的台湾影坛注入的是加强的强心针,但背负上了很多其他意味的重担,让这部电影无法消化无法负担,最终只能是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