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2》——武侠里的民族精神
(2010-05-20 00:54:43)
标签:
娱乐 |
分类: 映画人生 |
文/达达先生
正如影片最后出现的一行字幕“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一样,《叶问2》延续的还是那套在武侠电影中百试不爽的民族精神。时代的土壤赋予了《叶问2》忍辱负重的必要条件,而一直以来被中国民众奉为国之瑰宝的中国武术,也就担负了惩恶扬善的时代使命。
19 世纪初的中国从来都是一个伤痛大过欢乐的年代,被人欺辱、割地赔款的屈辱至今还是每个中国人心中隐隐的创痛。国人的情绪就必然要寻找到一个宣泄口,正如不 管是黄飞鸿系列或者是陈真系列一样,武术不问出处,但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捍卫中国人的尊严,即便是舍身殒命也在所不惜。真拳真腿所要面对的是洋人的洋枪洋 炮,这种实力巨大的落差之下,华人所取得的胜利才更能让所有人都激奋不已。
从黄飞鸿系列开始,乱世下出英雄的影视剧模式便成了一个非常能 够博得好彩的类型电影。在经过短时间的断裂之后,《叶问》系列又将其续接了。香港电影人的优秀之处在于他们的影片能够融会贯通民族主义还有商业票房等等元 素,前不久的《十月围城》便是个极好的例子。家国大业式的小人物悲欢,以及国人的革命理想,在2009年尾着实煽情了一把,同时也驱动着口碑和票房往上攀 登。虽然《叶问2》中鲜见所谓宏大的国家主题,但是渗透在洪师父、肥波、报社老板等人身上的民族精神,成了《叶问2》真正打动人的因素。
仔 细琢磨《叶问2》的叙事模式,会发现导演在塑造叶问的整体厚度上下了不少功夫。在影片前半部分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身怀绝技为生计奔波的中年男子,温文 尔雅的似一届书生。但这其实是导演刻意为之。针对甄子丹这样一个武戏出身的演员,他的文戏是一直被诟病的短板。而为了让影片有更高的辨识度,《叶问》系列 就成了一个文武兼具的状元。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更多人来接受这部电影,有女性为其中的情感脉络动容,也有男性为片中的武打叫好。
《叶 问2》讲的是宗师传奇,但实则电影中的叶问并无争名逐利之谋,他在家庭揭不开锅时开始办武馆招徒弟,在被洋人的盛气凌人逼的忍无可忍时才最终出手,可以看 出电影里的叶问更像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英雄符号。甄子丹一直在强调叶问是个宅男,这是在凸显叶问的性格侧面,使得一个历史人物有更多可以值得揣摩的地 方。但即便如此,时时长袍加身、临危不乱的大师叶问,还是让很多观众戏谑其为中国版本的詹姆斯•邦德。不过这样未免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叶问》系列能够如 此长远的发展下去,也算是为国产电影树立了一个标杆。
在武打设计上,《叶问2》与前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圆桌会议”上甄子丹与洪金宝 的高手对决,着实精彩好看。但最大的看头当然还是咏春拳,前一部中叶问拳拳到肉的打死日本人的场面仍历历在目,这次又开始用同样的方式对付起了英国拳师。 咏春拳讲求速度,是南派拳法中贴身短打的代表,甄子丹凌厉的身手让电影的武打场面甚是漂亮,而伴随着剧情最终的高潮来临,甄子丹使出的是让人亢奋的速度之 拳,不断的打向了对方的头部,这些极具美感和力度的招式,是影片很吸引人的地方。
但是,不管是《叶问》还是《叶问2》,这两部电影都欠缺了文戏上的说服力。前一部作品还有国仇家恨的宏大背景,《叶问2》更多的就是为打而打的普通逻辑了。无论是众人物的出场,比如黄晓、洪师父等人,还是他们之间气若游丝的联系,都显得是如此的不堪分析、破陋百出。
因 此,《叶问2》能够赢得满堂彩的终极原因,还是民族气节在背后作祟。中西之争中我们落于下风,好歹在武打拼搏上要占据上风。但十几年前电影工作者如此表现 还情有可原,但现在都2010年了,我们的技巧和观念是否要做一番更改。电影中众人与叶问围殴的场景,太假太简单,那么多手持砍刀的练家子竟然动不了叶问 一根毫毛,摆明了是上世纪香港电影中古惑仔的路数。好在影片在经过前半场的蓄力之后,在后半场好好发挥了一下。叶问最后说出这样一席话“人的地位或许有高 低之分,但人格绝无贵贱之别。”这很煽情,叶问是在为国人之尊严抗争,此刻的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华夏人民。这点,从《叶问2》飘 高的票房就可见一斑。
但是殖民时代香港的现实也让影片的逻辑背负上了枷锁,叶问需要通过西洋拳术与对方争斗,而且还被限制使用腿踢。这种 强势规则之下弱势群体的反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香港人的复杂心态。他们不太能够去批判那段被殖民的历史,但也同样忘记不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所以,影片的结 尾警局带走了始作俑的警官,将过错归结到了其个人身上。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深度,实乃一条狗尾。
正如影片最后出现的一行字幕“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一样,《叶问2》延续的还是那套在武侠电影中百试不爽的民族精神。时代的土壤赋予了《叶问2》忍辱负重的必要条件,而一直以来被中国民众奉为国之瑰宝的中国武术,也就担负了惩恶扬善的时代使命。
19 世纪初的中国从来都是一个伤痛大过欢乐的年代,被人欺辱、割地赔款的屈辱至今还是每个中国人心中隐隐的创痛。国人的情绪就必然要寻找到一个宣泄口,正如不 管是黄飞鸿系列或者是陈真系列一样,武术不问出处,但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捍卫中国人的尊严,即便是舍身殒命也在所不惜。真拳真腿所要面对的是洋人的洋枪洋 炮,这种实力巨大的落差之下,华人所取得的胜利才更能让所有人都激奋不已。
从黄飞鸿系列开始,乱世下出英雄的影视剧模式便成了一个非常能 够博得好彩的类型电影。在经过短时间的断裂之后,《叶问》系列又将其续接了。香港电影人的优秀之处在于他们的影片能够融会贯通民族主义还有商业票房等等元 素,前不久的《十月围城》便是个极好的例子。家国大业式的小人物悲欢,以及国人的革命理想,在2009年尾着实煽情了一把,同时也驱动着口碑和票房往上攀 登。虽然《叶问2》中鲜见所谓宏大的国家主题,但是渗透在洪师父、肥波、报社老板等人身上的民族精神,成了《叶问2》真正打动人的因素。
仔 细琢磨《叶问2》的叙事模式,会发现导演在塑造叶问的整体厚度上下了不少功夫。在影片前半部分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身怀绝技为生计奔波的中年男子,温文 尔雅的似一届书生。但这其实是导演刻意为之。针对甄子丹这样一个武戏出身的演员,他的文戏是一直被诟病的短板。而为了让影片有更高的辨识度,《叶问》系列 就成了一个文武兼具的状元。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更多人来接受这部电影,有女性为其中的情感脉络动容,也有男性为片中的武打叫好。
《叶 问2》讲的是宗师传奇,但实则电影中的叶问并无争名逐利之谋,他在家庭揭不开锅时开始办武馆招徒弟,在被洋人的盛气凌人逼的忍无可忍时才最终出手,可以看 出电影里的叶问更像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英雄符号。甄子丹一直在强调叶问是个宅男,这是在凸显叶问的性格侧面,使得一个历史人物有更多可以值得揣摩的地 方。但即便如此,时时长袍加身、临危不乱的大师叶问,还是让很多观众戏谑其为中国版本的詹姆斯•邦德。不过这样未免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叶问》系列能够如 此长远的发展下去,也算是为国产电影树立了一个标杆。
在武打设计上,《叶问2》与前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圆桌会议”上甄子丹与洪金宝 的高手对决,着实精彩好看。但最大的看头当然还是咏春拳,前一部中叶问拳拳到肉的打死日本人的场面仍历历在目,这次又开始用同样的方式对付起了英国拳师。 咏春拳讲求速度,是南派拳法中贴身短打的代表,甄子丹凌厉的身手让电影的武打场面甚是漂亮,而伴随着剧情最终的高潮来临,甄子丹使出的是让人亢奋的速度之 拳,不断的打向了对方的头部,这些极具美感和力度的招式,是影片很吸引人的地方。
但是,不管是《叶问》还是《叶问2》,这两部电影都欠缺了文戏上的说服力。前一部作品还有国仇家恨的宏大背景,《叶问2》更多的就是为打而打的普通逻辑了。无论是众人物的出场,比如黄晓、洪师父等人,还是他们之间气若游丝的联系,都显得是如此的不堪分析、破陋百出。
因 此,《叶问2》能够赢得满堂彩的终极原因,还是民族气节在背后作祟。中西之争中我们落于下风,好歹在武打拼搏上要占据上风。但十几年前电影工作者如此表现 还情有可原,但现在都2010年了,我们的技巧和观念是否要做一番更改。电影中众人与叶问围殴的场景,太假太简单,那么多手持砍刀的练家子竟然动不了叶问 一根毫毛,摆明了是上世纪香港电影中古惑仔的路数。好在影片在经过前半场的蓄力之后,在后半场好好发挥了一下。叶问最后说出这样一席话“人的地位或许有高 低之分,但人格绝无贵贱之别。”这很煽情,叶问是在为国人之尊严抗争,此刻的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华夏人民。这点,从《叶问2》飘 高的票房就可见一斑。
但是殖民时代香港的现实也让影片的逻辑背负上了枷锁,叶问需要通过西洋拳术与对方争斗,而且还被限制使用腿踢。这种 强势规则之下弱势群体的反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香港人的复杂心态。他们不太能够去批判那段被殖民的历史,但也同样忘记不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所以,影片的结 尾警局带走了始作俑的警官,将过错归结到了其个人身上。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深度,实乃一条狗尾。
前一篇:《爸,你好吗》——有关父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