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iddle/550d2c5d48499ab17273f&690
文/达达先生
伟大的教父科波拉,他以非常低的出片速度考验着喜欢他的观众。一次次的等待,总归没有让观众失望。《教父》系列、《现代启示录》已经将科波拉本人塑造成了一个思想深刻,具有历史人文情怀的导演,他在影史的地位已然是不可磨灭的了。对于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部《泰特罗》的故事,依然有科波拉一直以来的特点。而且更有科波拉年幼时的影子,因此这部电影看起来会非常真实。具体来说,《泰特罗》是以科波拉擅长的
恢弘主题,以及个性化的人物叙事混合组成的。通过单个人物之间的交集,串联出了一个家族的故事,最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恩恩怨怨。所以泰特罗的
故事内容必然是大气的、厚重的,但科波拉着重表现的只是泰特罗和本杰明两人的形象,这也正是导演的伟大之处,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用个人托起了整个剧情。
豪门恩怨的剧情,我们在港剧里看过很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那部《创世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充斥其间。但科波拉的《泰特罗》并不同,在我看来,这部
电影所描写的家庭恩怨远没有那么复杂和残酷,所有的故事的起因都在于父亲抢了儿子的女朋友。而且导演也没有纠结在几方面利益的角逐之上,而是更倾向于全景
性的展示,不批判对与错也不表达过多的态度。这避免了个人喜欢所造成的偏颇,也让影片更加可信,观众也更容易接受。记得有篇文章对比中美两国电视剧的特点
时说道,美剧里比较简单,很多矛盾都是直来直去,而中国电视剧里的斗争太多太险恶。其实这也适用在电影身上。
如前面所言,《泰特罗》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如想象当中的复杂,尽管它的主题庞大。电影从本杰明来找自己的“哥哥”泰特罗开始揭示整个故事。本杰明对自己
的这个哥哥倾注了很多的感情,因为他的爱好、习惯等等都是这个哥哥教给他的。因此,在泰特罗离家出走几年之后,本杰明来到遥远的阿根廷寻找自己的哥哥。但
眼前的这个人,跟本杰明以前印象当中的哥哥已经不太一样了。
泰特罗不愿意再与原来的家人有任何的关系,因此并不接受本杰明待在家中。在妻子的劝说之下,他又允许本杰明待到游船起航。等本杰明准备出发时,有遭遇车
祸,只能再次安顿在一起。在这样的走走停停之间,泰德罗与本杰明两人,通过不断的矛盾对话,以及本杰明不断的寻找哥哥秘密的情况下,逐渐揭示了一个故事的
真相。
本片中泰特罗是一个掩藏了秘密的人。他放弃家庭放弃自己的写作,在阿根廷追寻一种安宁的生活。相反,本杰明就成了寻找秘密真相的人。这一切都源于本杰明对
泰特罗的爱。这种“兄弟间”的爱是如此的牢不可破和真挚,以至于让我不断的联想到一些描绘兄弟感情的电影,比如元彬主演的《我的哥哥》。但实际上剧情在后
段的突变,将原先所建立的幻象打破,向我们揭示了真相。
这就是让我再次佩服科波拉的地方,剧情前部分的故事,是通过弟弟本杰明偷偷翻阅哥哥泰特罗的小说手稿,然后由本杰明按自己所相信的事实所解谜出来的。本杰
明一直以来所相信的是自己与泰特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此他为泰特罗未完成的小说加上了这样一个结局:儿子杀死了父亲。
泰特罗一直所尽力避免的正是这种状况的出现,他害怕将真相揭示,所以他宁愿选择自己隐瞒掉一切。所以一直说生活是非常诡异的,泰特罗的文学梦一直怀才不
遇,本杰明将他的小说手稿组装之后,却获得了大奖。颁奖礼的晚上,室内是喧哗熙攘的人流,室外泰特罗提着一把斧头告诉了本杰明真相。对于本杰明来说,自然
是不可接受和荒诞的,原本自己尊为兄长的人,原来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一直以来自己所推理出来的故事,也都轰然倒塌。影片的结局,导演还是用比较温情的手
法做了圆满的处理。
所以,比较简单的剧情所蕴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这要求观众非常细致的欣赏影片,否则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些细节。这也弥补了电影节奏稍慢以及黑白色彩可能造成的困乏感。
导演之所以用黑白影像表现这部电影是有所考虑的,电影里泰特罗的现实生活都用黑白表现,而泰特罗的回忆却是彩色的。这样用颜色很直观表现出来的对比烘托,
是要强调主角泰特罗心中的无望的孤独与悲哀。与在家族生活时的灯红酒绿色彩斑斓相比,泰特罗在阿根廷的生活显得非常寡淡和隐蔽,这都出于泰特罗的心理阴
影。影片开头和结尾都有灯管的特写,白炽灯在摄影机镜头之下,散化成了光圈。电影的开头泰特罗死死的盯着飞蛾不断的撞向灯泡,片尾本杰明亦如飞蛾般不断走
向驶来的汽车,泰特罗抱着儿子告诫他不要盯着灯光,不要盯着灯光。这样巧思妙想的设置,科波拉是要告诉我们泰特罗终于能够抛却自己心中的黑暗,用“没事
了”的心态继续生活。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处处有玄机,没有无用的细节,故事不到到最后无法确定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当然《泰特罗》无法跟《教父》这样的经典相提并论,但科波
拉明显给《泰特罗》倾注了很多心血,值得一看。(题外话,本杰明的饰演者很像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年仅19岁,前途无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