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里的Joey等人常常叫嚣着去看strippers,谈起Strippers众人满脸放光的表情还是很印象深刻的。在昏暗的酒吧里看着舞
女轻解罗裳,似乎是未婚男性结婚之前彻底宣泄的渠道,俨然已经成为了美国男青年某种仪式性的东西。婚姻对于男性,即使不是枷锁,也是某种程度的束缚。骨子
里的叛逆从此需要去遵从道德与社会规则的规范,这是一种矛盾的过程,所以才会有婚前焦虑,才会需要借酒消愁,才会有那么多的告别单身派对。
《宿醉》的起点也是在这个矛盾之上,片中的四个男人,有即将迈入婚姻的,有已经身为人父的,有想结婚却不能的,还有一个单身男青年的代表。这样的四个个
体,十分准确的代表了四种状态,他们分别处在了婚姻的不同阶段,因此他们各不相同各有感悟。通过言语上的碰撞行动上的冲突,这种不同渐渐的体现出来,却也
互相都在刺激作用着发生反应。这些对比之下各人都有了特色,而且得力于影片台词,《宿醉》里的四位主角,虽然任务还是本着喜剧片的基本精神去娱乐大众,但
却个个都有丰满血肉,辨识度还算高,只这一点,影片便已是首战告捷。
在诸多不同之外,四人却似也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将此次赌城之旅当做是一次逃脱。是一种与现实繁琐生活的暂时性告别。结婚是导火索,深层原因是在压力之
下对自由的一种渴望,他们期待的是美酒美人美屋,盼着在异地能够立地成佛的暂时回到以前。此外,导演依然还是将成长母题放置在了人物身上。毕竟,在追求戏
剧化的效果路途中,尽量拓展影片的深度是提升影片地位与口碑的一大手段。同样,如果导演只是沉迷于四人在赌城的吃喝玩乐以及搞笑上,影片只能是庸俗的喜剧
电影。好在吃喝玩乐不是导演想表达的重点,寻找过程中四人的成长才是关键,虽然有些牵强有些不明确,但聊胜于无,还是可以照顾其他的观影口味。
角色刻画的鲜明与动机铺垫做好了影片的前期工作,《宿醉》真正过人之处在于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其实本片故事并不是多么的惊艳,妙在了导演用巧妙的方法把
它讲的比较惊艳,“金玉其外”的同时也绝没有“败絮其中”。希区柯克拍电影是先告诉观众主演们围坐的桌子下面有颗“炸弹”,然后让观众提心吊胆的等待这颗
炸弹会在什么时候爆炸。《宿醉》也采取了类似手法,开篇就是新郎失踪的信息,然后导演再回溯几天前,娓娓道来。但如果这样,这种结构其实也并不出奇,只是
一个简单的倒叙手法。于是导演又在情节上玩起花样,他让几位主角群体性失忆——都喝了某种春药,清晨醒来的他们发现自己不记得昨晚发生的任何事,居身之所
——豪华酒店里的总统套房是一团乱,老虎、鸡与他们共处一室,而最关键的是,他们找不到第二天就要结婚的新郎了。
于是影片就向观众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昨晚到底做了些什么?同伴到底去了哪里?就此影片真正的开始了高潮段落,3个失忆的人只能凭借蛛丝马迹来寻找他们的
另一个伙伴。没有头绪的寻找注定是充满未知与不确定,而观众便也伴随着这种未知与好奇一路看了下去。这种寻找的过程,是在一步步的满足观众的好奇感与求解
的欲望。当观众满足了,影片自然也成功了。此外,在寻找同伴的过程中,影片带来了一层层的惊喜与意外,每探寻一条线索,像是将真相一层层的剥开来,四人的
疯狂行径也逐渐的显山露水。其间搞笑与起伏并存的刺激我们的神经,看下来绝对不会疲惫。
而寻找归来之后,四人貌似都有了些许变化。有重新热情的归入家庭生活的,有似乎找寻到真爱的,有意欲脱离单身状况的……虽然这些不甚明显,但细探之下还是体会到导演的用意。
3600万的投资为本片赢来的是2亿多的票房,而且本片还是一部R级制作。能够将《飞屋环游记》挑落,不得不说影片的巨大成功。作为一部面向大部分观众的
商业电影,《宿醉》的成功是不容置疑的,有趣的人物、有点悬疑风格的叙事都在将影片推向成功,故事虽不出彩却也不单薄,深度虽不厚实但也总归存在,挑不出
大的错误却惊喜连连,影片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