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木兰》——即使重点在爱情,也掩饰了不马楚成的疲

(2009-11-28 21:23:42)
标签:

娱乐

分类: 映画人生

《花木兰》——即使重点在爱情,也掩饰了不马楚成的疲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花木兰的故事在国内可谓老幼皆知,来源于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建功立业”的故事已被借鉴多次,可国内影人在挖掘本土文化 上的能力实在是低的可以。每每都让好莱坞挖了墙角后才开始追悔,1998年好莱坞的动画《花木兰》让国人吃惊不已,可真到国人自己再次拍出花木兰的电影, 却仍然要等到10年后的今天。当观众们都还在为好莱坞电影出现东方元素欣喜时,国内影人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执着于没有营养的烂片,干嘛不多从本土文化中汲 取营养。

     尽管对马楚成的《花木兰》不抱有多大幻想,但终归有名导名演员还有这么个著名历史人物,所以还是乐颠颠的跑去看了看。却仍然让我有些许的失望。

     马楚成是个善于玩弄情感的影人,保证《花木兰》细腻的情感时,也让人担忧片中的场面戏。马导估计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开拍之初就将影片的基调定在了情感 上,甚至请了多么女性编剧修改剧本。马导还希望让很多女人看完后有认同感,基于此,诸多男性观众对想象中的大场面就不要抱什么期待了。事实也正是如此,为 数不多的战争戏码,总是小里小气。双方激战的场景,总感觉是国产版的《勇敢的心》。打着打着,声与画一异位,又开始展示情感。此外,战争场面总是在中近景 之类的小景别种切换,很少有宏大的场面出现,想象中的大全景更是没有。即使在镜头切换中,节奏感的匮乏也凸显着导演在此类场景中调度能力的不足。可见,马 导这么定位实在是为了扬长避短。其实《木兰诗》可以被分成三段,替父从军、戎马生涯、荣归故里。马楚成导演无意将重点放在前后两段,重点是通过戎马生涯表 现木兰与文泰的感情戏码上。

     说回故事本身,花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形象登上历史舞台,是有深厚的历史背景的。往往女性角色是在父权危亡或堕落之际登上舞台。木兰替父从军,是因为父亲身体 有恙。木兰没有被砍头,是因为营主被干掉。木兰发挥才能,是将军文泰自愿退居幕后。木兰最后 依然要等待皇帝的赦免,尽管她最后因为忠孝获得了封建统治者和传统男权社会对其跨越性别秩序的赦免。可见,木兰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文泰将军在片中更多的让人感觉是以一个伯乐的形象存在,慧眼识珠的看到了木兰这批千里马(说来也有趣,影片中有个片段是两人在用对方的名字叫各自的战 马)。从最开始,对木兰勇敢制服营长外甥的壮举流露出的赞赏,到后来知晓木兰身份后解救木兰。可以说,木兰在影片里是被文泰教导着一路长大的,文泰起着精 神导师的作用。木兰最开始对敌人下不了手,文泰一句“这是军令”让木兰血刃敌人,这是最开始的转变。木兰因为儿女情长的女性情感,导致自家兄弟被干,这是 木兰的第二次成长。最后文泰的死亡,是木兰彻底的从一个女性成长为将军的转折。可见,木兰的一路成长离不开文泰的存在。

     木兰在纯男性的环境中,得到如此的照顾,对文泰产生爱意自然是正常不过。但是,为了凸显木兰的强大,需要将其他男性的气场都进行弱化。这样才会符合巾帼叙 事的特征。因此,文泰将军被马导设置成了一个梨花落泪的男性形象,情到深处时眼泪比木兰都多。有观众认为陈坤哭的太多,其实木兰的强势本就是在男性的弱势 下被体现出来的,英雄的女人需要男性形象进行对比。这是性别规则的体现。所以有人说,在这部电影里,木兰是个男人,陈坤扮演的将军却成了女人。木兰当将军 本就是性别倒错,而陈坤阴柔的气质倒也异常符合这个形象。

     当真正描述二人细腻的感情时,马导的功力便出来了。细腻之中见之真情,其实影片中,并无刻意描绘二人相爱,他们的关系甚至可以被理解为战场上战友间的情 感,是一种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默契。只是当陈坤割破手腕给赵薇喂血喝时,建筑起来的浪漫便在我心中土崩瓦解了。甚至有网友说“要是陈坤有奶水就更好了”。 也许是西方吸血鬼的故事看的太多,此桥段实在有点另类。而当木兰以为将军死去之后,天空中出现了将军的身形。天哪,难道这是《星愿》再现?

     而说到木兰与文泰间的爱,两人都是非常隐忍的。文泰可以为了木兰还有将士们,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木兰可以为了国家利益,舍弃掉个人的感情。片尾二人的相 拥让人感觉到这份爱情之上的责任。木兰初入军营的动机是单纯的,仅仅是替父从军,在后来,就变得宏大了起来,国家二字屡次从木兰口中说出。担负了责任之 后,木兰自然而然的有了思想上的某种转变,这点是马导让木兰的形象拔高的一个妙处。却不免又让木兰的形象陷入窠臼,违背了自己塑造女性笔下花木兰的本意。

     马导本认为女性笔下的花木兰更加细腻,其实他忘了,在女性眼中,花木兰更像是个男人。影片中的木兰的塑造过于粗糙,反倒不如陈坤心思细腻。打打杀杀的叫喊凸显木兰的英雄魅力,演讲般的主旋律煽动又让我想起了华莱士先生。

     看来看去,马导应该是不适合掌控这种题材的,尽管他之前给我们打好了预防针,但感情线路也照样没有创新,游走于表面的处理让木兰不够生动不够深刻。故事的 横向发展其实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关键是要在纵向上多多发掘,给观众以惊喜。木兰在需要她替父从军、保家卫国时是一个英勇的战士,而脱下戎装,她又是一个 芊芊女人,虽然带着男性对女性形象的意淫,但这样的角色如此复杂与沉重,需要更多的人好好挖掘。也许马楚成做的不够好,但起码他做了,这亦是可褒奖之处, 而且片子也不算烂,只是杂糅之下欠缺了诚意。

PS.

整个影厅没多少人,估计远不到100人。这跟对《2012》的狂热有很大反差。倒是有一堆学生被组织过来观看《暮光之城》。悲哀啊!

再有Vitas、房祖名、李玖哲在电影里完全是杯具般的存在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