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wbr>Week]——如果生命仅剩最后一周…… [One <wbr>Week]——如果生命仅剩最后一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小学课本里那篇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至今仍然印象深刻,以至于学生期间无数次的引用她的事例写作文,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人对生命应该是充满敬畏的,可世间却太多屠戮与鲜血,人类关乎的总是自己的生命。每当被医生宣判了生死令时,人们对生的渴望与对死的恐惧,夹杂着疾病的威力一起让信念与希望倒塌将人摧毁。生命本该如河流般奔腾汇入大海,可无常的一切总有可能切断去路,问题是人们往往只有在死亡到来时,才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也许在我们健康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多问问自己各种各样的假如,如[一周]中Ben经历的,假如生命只剩下一周,我们会怎样?
与韩剧中主人公绝症后为所爱之人倾囊付出的的无私与伟大不同,[一周]里的主人公Ben在得知自己命不久矣之时,替代了对死亡的恐惧,头脑中升起的第一个念头却是婚礼可以不用举行,这是对责任的逃避,影片的前十分钟铺垫了Ben一路走来的遗憾与缺失,丧失的机会以及人生的不那么一帆风顺,一直以来普通平凡的生活使得他的人生有那么多未完成未经历,这为他后来的出走做了有效的前期准备。电影里最怕人物的行为没有动机没有原因,生硬突兀的为了剧情而拼凑。而对[一周]里的Ben来说,过往的人生已经存在太多遗憾,而即将到来的短暂的人生,是断不能让它继续这么虚无度过的。所以,Ben踏上一条寻找自我的意义与心中的灵兽的过程是如此的顺理成章。
当Ben踏上一趟加拿大的西部之旅时,进入了典型的公路片模式。路边时而美丽迷人、时而荒芜广阔的景色,间或遇见的路人,都点明了电影后部的发展方向。其实在公路片里,路人绝对不会是单纯意义上的甲乙丙丁,他们虽然可能无名无姓台词寥寥,但他们背负着在与主人公交流过程中用简单的言语或者行动启发主角的重担。公路片是空间与时间距离上的绝对延伸,在如此一个线性的叙述空间里,故事的冲突必然会少很多,再加上公路上一般都是高速运转的存在或者人迹罕至的荒凉。因此,在公路片这样角色稀少叙述单维度的电影中,与主角有交集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确定与有效的作用。正如片中Ben与同患过癌症患者交谈后对爱情与病痛的若有所思,与冰球队员短暂碰撞后对生命的自信……一段段的偶遇是治愈Ben心灵创伤最好的药。公路片是乐于展示陌生人的友好的,人性向善的理念始终在支撑着公路片的情节发展。所以,踏上的不归途的人们往往在陌生人的真诚与微笑被感化,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亦是如此,片中主人公同样在路人的感化下重新拥抱了希望。典型化的情节设置不是创造力匮乏的表现,相反是因为对人性所抱的伟大希望。
Ben也是抱着希望上路的,父亲讲给他的故事他深信不疑,所谓的灵兽也许只存在于他的心中,他还是如此的义无反顾。一路上,他拾起了往日被践踏过的自尊,重新定义了他对爱情与责任的定义,也找到了那只可偶遇不可强求的灵兽,“没有人可以准确描述灵兽的样子,因此它很难找,但是他父亲坚信,一旦它出现,你定能一眼认出,而Ben坚信,大自然终究让他找到了灵兽。”尽管画面上出现的只是一头鲸鱼而已,但在Ben心里,它就是自己要寻找的。这趟旅途对Ben来说意义重大,他尽情的体验了人生,体验中收获了希望与坦然,对于死亡,Ben是要去主动的拥抱它面对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它,与其在冰冷的手术刀下苟延残喘的或者,倒不如在最后激情一把。勇敢的活下去总是拥有着感染人心的力量。其实[一周]也并无特殊,也许是因为旅程上的故事总是极其相似,然而潺潺如流水般的叙述中,导演没有放弃希望、放弃爱的力量,所以当最终Ben与家人见面的瞬间,美好就延续了下去,到底Ben最后是否死去,已经不是重点,没有封闭的结尾为影片点了睛,没有Ben在片中死去的残酷,也没有了Ben奇迹般活下去的荒诞。
其实[一周]让我想起在我的电影排行榜暂居首位的[荒野生存],真实与震撼的力量让我看了五遍都不敢动笔品评,生怕笔头的文字亵渎了超级浪人的追求,于是一拖再拖。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是上路寻找,不过一个寻找的温情,一个寻找的极端。
看[一周]是要努力去关注片中的那些插曲的,如[九首歌]用九首不同的歌串起一个爱情一样,[一周]里的歌曲也意义非凡,不同的阶段的不同曲调与歌词,与Ben的心情相互辉映。旁白也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感染着众人的情绪。
附上影片的一段话: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你要做些什么?
让你继续生活的动力是什么?
还有何秘密要倾述?
还想看哪只乐队的演出?
还要向谁表达爱意?
还想达成什么未了的心愿?
还有哪家异国的咖啡店,值得你前去品尝?
还想写本什么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