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提醒我们及时行乐,地球随时可能毁灭!

标签:
娱乐 |
分类: 映画人生 |
http://fmn038.xnimg.cn/fmn038/blog/20091114/2315/b_large_xSLG_4c0d0005a42b2d11.jpg
对于这样的一部视效大片,过多强求是不对的,但一味的恭维亦是不妥,电影结束,影厅里没有响起掌声,也没有骂声,不过不失四个字貌似最能形容《2012》。
导演艾默里奇是玩此类题材的高手,《独立日》、《后天》……人类生存的世界仅仅被他就毁灭了好几次,当投资达到个人史上最高的2亿美元时,艾默里奇将地球整个反转那是义不容辞的。于是,海啸、地震、火山喷发人类能遇上的灾难一股脑的聚在了一部电影里,排好了队的将我们熟悉的城市一个个摧毁。不同于以往,这次艾默里奇在用科技手段摧毁地球的同时,也为故事找到了一个精神母体——玛雅历法在2012年12月21日之后便停止,西方人认为此天便是世界末日。(据资料玛雅人认为地球将在这一天之后进入新一纪元,而并非消亡。2012年的末世论是一种西方思想,并非玛雅人所创)
《2012》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类型片,美国人是崇尚英雄主义的,所以,便有了蜘蛛侠、金刚狼一类的特异英雄,《2012》也在塑造英雄,不过它塑造的是平民英雄。好莱坞在塑造英雄前,总会先将它贬入地狱、空乏其身,在一败涂地中重新崛起。《2012》当然不例外,Jackson妻离子散、工作又不稳定,典型的一个落魄中年男人,冥冥中,拯救世界的任务落在了他的头上,更加诡异的是,他的儿子就叫做Noah,那艘传说中拯救人类的大船的名字。不过,《2012》塑造了太多英雄,教授、学者、总统、Noah一个个全都是英雄主义的存在,全人类舍己为人的崇高之下,欠缺了对单个人物性格的塑造,因此,主角Jackson的特征便很不明显了。拯救世界的过程也是拯救自我的过程,在于灾难的对峙当中,平凡之人Jackson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被发掘出来,他完成的是对自我价值的发掘,而对他的妻儿来说,则是重新认识这个丈夫、父亲。
对宗教的蔑视,则又是艾默里奇一贯作风。宗教于人类来说,是精神的庇护所,走投无路之时,上帝成了人们的求助对象。灭顶灾难到来时,人们仍然是念叨着God bless走向死亡,这样的讽刺在片中常有出现。当救世基督像坍塌跌落,西斯廷大教堂毁为废墟之时,艾默里奇对宗教的批判就是辛辣鲜明的了。自身难保又如何去保佑众人,眼看着自己的子民堕入灾难却无动于衷,宗教在艾默里奇看来完全是人类自欺的工具。而对政治的批判,艾默里奇也是得心应手,美国自家的航母冲向白宫,熄灭掉总统。这些都是艾默里奇的惯用伎俩,无甚新鲜,《2012》表现的更明显罢了。
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元素的凸显。这也成为国内宣传的一大卖点。喇嘛,解放军战士,甚至于最后的救世之船也是在made in China,中国第一次成为好莱坞大片里世界的救赎之地。当一句非常纯正的普通话“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大家的”出现时,笑场就在所难免了。尽管太多次的出现让我等都感觉不好意思,但相信国内观众还是很受用的。毕竟,刨除掉商业因素的影响,好莱坞大片这样正面的塑造中国,还是第一次。
看电影是要高潮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2012》却左捅一下,右捅一下,片断中总有精彩的灾难场面呈现,却无法累积性的在最后达到最高点。也许是因为每段都精彩,倒显得最后的一段不是十分出挑。另外,艾默里奇在灾难场面与静态场面的剪接中,声音的过渡有些太过生硬,而对特效场面的静态呈现不够,欠缺了一些震撼感,也少了一些细品的机会。
灾难片该有的,激情的演讲、政府能力的缺位、自私的对立人物、末日来临前的倒数计数、煽情的感情戏、到最后大结局的人类获胜,在《2012》中一个不少的悉数呈现。而此次2012胜出的是两亿美元制作下的宏大特效,在影厅里观看绝对是一场视觉震撼。
小bug:地震时,房子剧烈摇晃,花园前的篱笆纹丝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