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夜
[德国]黑塞
我们卧室的窗户都已关闭,我迷迷糊糊地躺在黑暗中,倾听身边酣睡着的小弟弟节奏均匀的呼吸声。我很惊讶,因为尽管我闭着眼睛,眼中却不是一片漆黑,而是看见了各种色彩:先是紫色和暗红的圆圈,它们持续不断地扩大,然后汇入黑暗之中,接着又从黑暗深处持续不断地往外涌出,而在每一个圆圈边缘都镶上了一道窄窄的黄边。我同时还倾听窗外的风声,从山那边吹来的懒洋洋的暖风,轻轻吹拂着高大的白杨树,树叶簇簇作响,屋顶也不时发出沉重的吱吱嘎嘎的呻吟声。我心里很难过,因为不允许孩子们夜里不睡觉,不允许他们夜里出去,甚至不允许他们呆在窗前,而我想起的那个夜晚,母亲恰恰忘记了关闭我们卧室的窗户。
那天晚上半夜时分我惊醒过来,悄悄地起了床,胆怯地走向窗户。我看见窗户外面罕见地明亮,完全那边是像我原先想象的那样,一片漆黑和黝暗。窗外的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模糊不清,巨大的云块叹息着掠过天空,那些灰蒙蒙的山峦也似乎是惴惴不安,充满了恐惧,正竭尽努力以躲避一场逐渐逼近的灾难。白杨树正在沉睡,它看上去十分瘦弱,几乎就要死去或者消亡,只有庭院里的石凳、井边的水池以及那棵年轻的栗子树仍是老样子,不过也略显疲惫和阴暗。
我坐在窗户前,眺望着窗外变得苍白的夜世界,自己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突然附近响起一只野兽的嗥叫,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号哭声。那也许是一只狗,也许是一只羊,或者是一头牛犊。叫声使我完全清醒过来,并在黑暗中感到恐惧起来。恐惧攫住了我的心,我回到卧室,钻进被窝,心里思忖着,是不是应该哭一场。但是我还没来得及哭泣,便已沉沉入睡了。
让感觉醒着
高岩
哪个孩子没有过对黑夜的探求,怀着好奇而又恐惧的心?哪个孩子没有过不听话的想法,把自己小小的心事投往神秘莫测的天空?哪个孩子没有过在一个瞬间突然看到了大自然的深处,满足而又害怕?德国著名作家黑塞,用一个平常的夜里平常的景物,为我们掀起了一个5、6岁孩子的心灵世界的一角。
除了孩子从床上起来走到窗前,再回到床上,没本文什么动作,更谈不上情节。黑塞就是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用短短的文字,简单的事物,展现了丰富、敏锐而略带恐惧的色彩的孩子的心理,同时赋予事物以奇异的生命。
“我们卧室的窗户都已关闭,我迷迷糊糊地躺在黑暗中静听着身边小弟弟节奏均匀的呼吸声。”文章这样的开头,起自眼前,几乎平淡无奇。接下去,“我很惊讶……”作者闭着眼睛的所看到的东西,肯定是每个人都有过,但没有经常写到文章里的。这是个亲切的呼唤,同时声音也从他的耳朵走到了我们的耳朵来——懒洋洋的暖风、白杨树叶的簇簇的响声,屋顶的吱吱声,——下面还有什么要登场呢?
半夜时分,孩子惊醒了,起床走到了窗前——窗外的一切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眼帘,而且都带上了孩子的感觉色彩——“窗外的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模糊不清,巨大的云块叹息着掠过天空,那些灰蒙蒙的山峦也似乎是惴惴不安,充满了恐惧,正竭尽努力以躲避一场逐渐逼近的灾难。白杨树正在沉睡,它看上去十分瘦弱,几乎就要死去或者消亡,只有庭院里的石凳、井边的水池以及那棵年轻的栗子树仍是老样子,不过也略显疲惫和阴暗。”
这是全文最有神采的一段,静物都饱含惊恐——我们知道,是孩子把自己的惊恐投射到了自然事物上,这些东西也就有了人类的感觉和思想,活生生的。如果我们能够观察自己的话,就会发现,其实每一样事物都不会以纯粹的面貌出现,而无不带有观察者自己的感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这样,景物只能是死的,平板单薄。
那么,你看到的什么,就不光是那个东西了,而是你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投射——万物正是因为你的存在而五彩缤纷,因为你的眼光而呈现出喜怒哀乐,委婉或刚正,妖娆或飞扬。愿你在生活里,永远有饱满的感觉,灵感涌动的心,敏锐、独到的眼光,并时时肯定自己。
这篇作品中所谈的,无非是一个孩子对黑夜的感觉,相信我们每一个孩子都不陌生。但是,在夜里,一个小孩子对窗外的树、云、天空和山峦的感觉怎么就能成为一篇富有意味的作品呢?秘密在那里呢?很显然,作品里的我,应该大约5、6岁。
这正是小孩子作为弱者面对世界时常有的真实感觉。这感觉唤回了我们自己的忆,仿佛让我们对自己有了一个反观,一个更真切的认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