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2023-03-21 09:30:27)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茶夜杂思录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书法家,群星璀璨,各显其光,大放异彩,后人都把这个“功劳”归功于民国,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两个主因,民国只发挥了一个作用,其余还是应归功于清朝这个时代。纵观后来民间民选108个民国最佳大书法家中(有多个版本),除了只有一个生于1912年(民国元年)外,其余都生于清朝,他们的书法功底和文化素养基本都是在清朝就已形成。这跟整个清朝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严格科举取士和民间继承有关。这个功劳应该记在大清头上而于民国关系不大。第二个因素是,民国开始,群雄并起,政治纷乱,北洋以及民国政府对社会、文化的管控较弱,文化得以“恣意发挥”、“任意生长”,整个上流社会又推崇文化,作为文化“门面”的书法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个“功劳”才该归属民国。

       另外,一个社会,政治和文化形成两个统一对立的两极,长期看,政治强(或不开明),则文化弱,政治弱,则文化强。犹如“钱学森之问”所说,解放后我们的大学为何培养不出大师?我们的社会“政治化过剩”,导致人们不敢发声,束缚了思想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已历近半个世纪,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世界瞩目,写毛笔字的人数也空前高涨,但是并没有出现卓越的书法大家,新中国大家公认的几个大书法家也大都是清朝或民国生人(赵朴初、启功、舒同、齐燕铭、沈尹默、沙孟海、郭沫若、林散之、康生...,这些新中国的书法大家,无一不是民国或更早期生人),我们吃的是过去的“老本”,延享了民国的“书法红利”。过去民国吃清朝的本,新国吃民国的本,不知道再往后还吃什么...

       而到了新中国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现象。随着硬笔和后来的电脑的普及,传统的毛笔书法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只剩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虽然现在写毛笔书法的人群不下百万,但已失去了更为广大的群众性,只是一小部分人在玩,其普及率大大降低,这就更难再出大师了,所谓“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书法自有其发展规律,书法这种东西,除了需要时间沉淀和积累外,人文环境非常重要,不是有钱就能发展,书画同源,绘画也是这个道理。这个现象值得当局者引起重视,经济发展了,文化也应该同步发展,大时代就应该有大文化,应该超越前人的成就,否则就称不上文化大国,一直吃老本有违时代的呼唤…

                                                                              董耀辉写于2023.3.20夜.厦门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关于近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