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近年气候的微变迁》

标签:
随笔休闲杂谈 |
分类: 茶夜杂思录 |

移居厦门三十年了,感觉今年的气候大不寻常,尽管每隔几年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与区别,各有特点,但今年的气温是明显的偏低,这应该是我的三十年记忆里的第一低。厦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背靠以大武夷山脉为脊梁的闽西山地,面向台湾海峡,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降雨70%集中在3、4、5月间,其余主要是台风雨,大约主要集中在7、8、9月间,民间有谚语:七八没台,雨水无处来。就是说过了六月,如果没有台风,一般是不会有雨的。其实,厦门的气候是不分四季的,准确的说只有干湿两季,四季不是很明显,湿季大致为2-6月,干季大致为7-次年的1月,湿季多阴雨,空气湿度几乎都在80%以上。干季晴空万里,干旱少雨,空气湿度多在30-40%以下,燥热感极强,干季每年会有2-4个台风天气,每隔十多年左右都会有一次破坏性极强的极端台风,如1959年8月22日的“艾瑞斯”超强台风、1999年10月9日的丹恩超强台风、2016年9月15日的“莫兰蒂”台风都是毁灭性的,在厦门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台风有时也会带来强降雨和降温。大多数时间里,是从“冬天”直接跳到夏天的,也从夏天直接逃到“冬天”,干湿两季倒是十分分明,雨季时阴雨绵绵,连续下个二十多天一个月也不稀奇,后半年大半年滴雨不落是常态。北方人很是不理解,为什么滨海岛城还会干旱。
记忆中,三十年里,一过“五.一”,就热起来了,进入六月,明显感觉骄阳似火,甚至酷热,挥汗如雨,十分明显。但是今年却大不同,到了五月中下旬,岛内最低温度(还不算岛外山区)尽然只有14-18°,夜间明显有点冷嗖嗖的感觉。按惯例,“五.一”前拿出来的落地电风扇尽然“闲置”了一个月。由于今年天气较往年明显凉,地域性水果如杨梅的成熟时间也晚了半个多月,这是近三十多年来的一个特例,是不是汤加海底火山爆发所导致,还是潜移默化的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还待进一步考证。
近三十年,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以前每年的后半年(七月开始直到次年春节前)偶尔也会下雨,尤其进入冬季,雨并不少见,但这七八年,几乎七八个月不下雨几乎成了常态,山干川枯,万木焦黄,一片败落的景象,许多山上的树木滴雨难求,这是这七八年明显的变化,这一点与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近年雨量增加可能有关,降雨带显著北移,这是有关联的。当然,气候的变化与变迁是“潜移默化”的,仅凭短时间是很难观察总结到的,有时候它会反复,甚至偏差、倒退,从长期看,从“无规则”中找规则,从“有规则”中理纷乱,不仅需要气候知识,更需要时间和耐心。
博主是一个地理物候爱好者,对各地的山川河湖、气候植被有着天然的喜好与敏感,略微思考挂到网上,与博友们分享或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