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鼓浪屿》
许久许久没有去鼓浪屿了,除了精力的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鼓浪屿已经不是原来的鼓浪屿了。
记得很久以前写过一篇《钟灵毓秀鼓浪屿》,主要是描写和记述了鼓浪屿内在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秀美。那时的鼓浪屿真的让人流连忘返,百去不厌,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辰、不同的心情去都有不同的感觉。如今,这种感觉再也找不到了,由于过度的商业化和过度的开发包装,外地人的大量迁入和原住民的大量外迁,那种原汁原味的、鼓浪屿独有的风情和长期形成的原住民文化已经找不到了,拥挤、吵杂、世俗、排队、快速流转、千篇一律的商业化,代替了原来恬静、微笑、音乐、慢生活,可以说再也找不回那种味道了。后来又写了一篇《梦中的鼓浪屿》,以前的那种感觉只有到梦里去寻找了。我们在刻意塑造我们认为的新文化、刻意迎逢快餐式消费文化的同时,却又丢掉了原有的、深深烙在我们心底挥之不去却又难以忘怀的传统文化,对这个世界感觉越来越陌生了。
这两年,疫情肆虐,鼓浪屿,这个专吃“旅游饭”的专业户怎经得起如此的折腾?两年多来,绝大多数时间的游客量不足5%,即使在周末,也很难超过10%,可想而知,厦门这张一直作为世界级旅游胜地的烫金名片,与其他网红景点一样,如今是多么的“灰头土脸”和失落。
今天,趁着五一长假,携妻一起又来到了久违的鼓浪屿,此次不走寻常路,专走以前不走或少走的路线,因为,以前经常陪客人上鼓浪屿,必须走重点景点,那些路线和景致早已熟烂于心。天气真的是太好了,前两天一直在下雨,今天刚刚放晴,不冷不热,由于是长假,又因雨憋了两天,今天游客也是破了近一年的记录,本地人"倾巢而出",游客达到最高峰时期的52%左右(可以在轮渡APP上查询),但看得出,大约90%都是在轮渡码头登船,说明游客基本来自本地(本地户口在轮渡码头上船),而三秋田码头几乎是冷冷清清,这个情况在预料之中。今年一开始,疫情便在各地散点并发,五一长假各地都出台了“非必要不离本地”的政策,估计所有商业门店都是“赚吆喝”的情况。
从早上登岛,绕着鼓浪屿顺向走了一圈,下午才结束行程,
所有的感觉都大不如前,各处的建设、装修还在继续,人性化的服务反不如前,有些商业网点都歇了业,开的也是惨淡经营,海水到是一如既往的湛蓝,人不算多,显得倒也舒适,一切都由照片来说话吧。
写于2022年5月3日夜.厦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