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字数计及其它

《孟子》字数计及其它
孔孟之道,圣贤之书。闲来无事,再次捧读圣贤书用以消磨时间。读着读着,对《论语》《孟子》两部圣贤书的字数究竟为多少发生了兴趣。这是因为学问大家的说法与网上的数据混沌不清有关。
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导言》中说“《论语》仅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有三万五千三百七十多字”。邓云乡先生在他的《清代八股文》一书中也说,“按《四书》白文,《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多字”(该书P58)。所谓“白文”,即不带注释、无标点符号的纯文字。这里,两位大家给出的《论语》字数相当,而《孟子》的字数两说则相差约700余,两位所说,哪个正确?而网上的数据更是五花八门,让人云里雾里分辨不清不知所以。
2023年12月把《论语》的字数数了一遍,得出的结果是15920字,并作小文发在了我的新浪博客上。后来我又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逐字对照,发现《论语·乡党篇》(10·4)“没阶,趋进,翼如也”一句中朱本无“进”字。杨在此条中的注解中说应该有“进”字。我的统计结果,证明两位大家所云《论语》字数都错了。当然,这不是他们自己统计的结果,而是听信了“古之人”所言。而“古之人”所言之据又是哪个版本,竟相差3000余字?!只能自叹眼界狭窄,不得而知。但又坚信,随便哪个版本也不会有如此大的误差。
以上所说是“其它”,下面进入正题:《孟子》的字数是多少?先说我得出的结果:《孟子》的字数为三万五千三百八十二(35382)字。
所依版本仍是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各卷字数分别如下。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2442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2688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2495
卷七 离娄章句上
卷九 万章章句上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2642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2419
数字数依然是数《论语》字数时所用的办法。即先软笔逐字抄写一遍并计数,然后再白文输入电脑,两相核对,力求减少舛讹。同时,还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全文核对(南宋之后,朱熹的《集注》本成为科考的权威版本)。最后所得结果与杨先生所说“《孟子》有三万五千三百七十多字”相差不超过十来个字,杨先生精确在十位数上,而我则精确到了个位。我在网上也看到了两个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数字,其一是38125字。这个数字在网上出现得最多,其实它最不靠谱。我怀疑它是否出自某出版社的排印版,把标点符号统统计算在内?这个数字与我数出来的相差2743字。另一个是34685字,此数与我的数字相差697字。我敢说,我的数字更为准确,自觉误差率在万分之一,或许更低。
在与朱熹《四书集注》相对照后,发现杨译注本几处与《集注》本的不同。其一,杨本《公孙丑章句下》(4·7)最后一句“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P89)朱本无“也”字。其二,杨本《滕文公章句下》(6·6)最后一段倒数第四行:“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P138)此处,朱本无“于”字。这两相异处,杨本未出注释。其三,杨本《尽心章句下》(14·37)第一行:“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P316)朱本“小子”为“士”。此处杨出注释。
从以上三处不同可以看出,杨译注本比朱子的集注本多出3个字,那么,朱本就是35379个字,恰合杨所说的“三万五千三百七十多字”。
最后再饶上一句:去年网上两拨网民争得急赤白脸的“斯”“是”之辩,在朱熹《四书集注》本上为“是”。
此生读过三两本书,但如此精读之书至今惟《论语》与《孟子》!
《四书章句》1987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论语译注》2008年中华书局第23次印刷
《孟子译注》2015年中华书局第24次印刷
2024年3月9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