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杂记:关于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之未闻事

(2022-08-22 21:57:23)

读书杂记:关于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之未闻事

近读孟森先生(1869-1938)《清史讲义》(中华书局出版)很有收获。其收获即是鸦片战争后签不平等条约所未闻之事。由于读书甚少,所谓“未闻”只是就我而言,实是指未曾从教科书上所得之事。读书多的人或早就“已闻”,对我的“未闻”或有一哂。孟森先生的大作是1930年代在大学的讲义,用半文言行文,读起来稍有不顺,但并无大碍,作几笔杂记,关键处仍敬抄原文,是为备忘。

教科书告诉我,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依仗船坚炮利强迫腐朽不堪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使国人徒遭屈辱,至今提起,仍让人愤愤不平怒火中烧。但孟先生在书中谈及不平等条约一事却说:其不平等者,中国君臣强要之,使英人不得不覆,而后节节授以侵占之便利”孟先生的这句话于我闻所未闻,不禁大为惊诧,也颠覆了从教科书上得来的认知。孟先生的这一段文字也成了我反复阅读的重点。

《南京条约》是大清于1842年于战争失败后,与英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一条约,孟森先生作出如下评论。那句让我不曾与闻的话就在其中。

通商非辱国也,中国当时则以为不得已而允之。《白门约》(即《南京条约》)十三条,其于赔款割地,乃城下乞盟,一时之事。其于通商,英人亦尚未知以不平等束缚我也。不过以中国不用平等相待,于优待仪式争平等耳。在本有外交之国,彼此立约,从无需此。英人与中国约,自不能不及此。官立洋行之勒索,关署胥役之征求,英人所视为创钜痛深,国家亦本不当为此黑暗。若照《白门约》通商范围与各国订定,原不无平等条约发生。其不平等者,中国君臣强要之,使英人不得不覆,而后节节授以侵占之便利P408

 

这一段文字包含内容很多,如果一一讲来,怕是数千字打不住,只捡最重要的。孟森先生说《条约》中的割地赔款是战败方不得不接受的条件,但通商非辱国”,不无平等条约发生,发生不平等,是条约签订后的事。条约签订后,昏君道光或意犹未尽觉得一纸条约说不清楚,极力主张约上加注,他给签约大臣耆英等人下旨,要“反复开导”夷人,“不厌详细”,添注的内容“必须明白简当,力杜后患,万不可将就自前,草率了事”。这样的态度就是以上国自居,对不明事理的夷人进行开导,免得他们没事找事平添乱子。于是就有了《善后事宜》八条。在书中孟森先生对这八条逐条列举,并作说明与分析。这些文字在书中第406-417页。

这八项条款,皆中国向英要求,而由英酋照覆允行之语。总之,国际知识太浅,遂至无事生事。自以为不厌求详,正所以画蛇添足也”孟森先生所说当是。本来就是自家的事,无须与英人说道,却主动拿出来与英人协商,尤其事关国家主权却轻易拱手让人,让老奸巨猾的侵略者得寸进尺,占尽便宜。这便是孟森先生所说的“节节授以侵占之便利”。其中最让国人痛恨的就是那款“治外法权”(又称“领事裁判权”)的轻易与人。

这是条款中的第七款,大清君臣向英夷提出,英国商民如果与中国居民有讼狱之争,“英商归英国自理,华民归中国讯究”。对此,英国人喜出望外,这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好事,英国商人在中国犯法,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英国人的回复:“甚属妥协,可免争端,应即遵照办理。”字里行间透露惊喜。孟森先生在这里说:“英所未请,中国强予之。英人报以‘甚属妥协’四字,不平等之祸,遂延至今而未已……士大夫则以夷狄为禽兽,不屑以中国之法律治之,闻此损权之条件,亦未尝以为非也。故许英通商,弹劾者纷起;赠人领事裁判权,反历久无诋斥之声也”为何“历久无诋斥之声”?令人深思。

通过这些条款可以看出,道光朝从天子到大臣没有丝毫的现代外交经验。这并不怪他们,因为从道光的爷爷乾隆皇帝的时候,资本的大潮已经从西方开始向世界各个角落渗透、冲击,东方大国也不例外成为贪婪资本的目标,但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派来的第一个外交使团,将中国对外的大门紧紧关闭。乾隆说“朕无求于任何人”,不仅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还认为凡来中朝者都是进贡者,除了大清之外皆是未开化之人,须仰仗大清国才能活着的夷人。那是1793年的事,离鸦片战争还有47年。近半个世纪过后,乾隆的子孙像他一样固守祖宗之法,对外来的一切都视作洪水猛兽,不仅拒之门外还怕得要死。

鸦片战争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固然是腐朽的清朝政府军事与外交的双重失败。而外交失败的如此彻底,是与清政府的无知、愚昧、傲慢与愚狂分不开的,他们吃亏失败是必然的,然而,却让这个民族蒙受了不堪。

 

又,看到孟先生《讲义》中关于不平等条约的章节,又作了简单检索,看到有学者茅海建专论文章《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载《历史研究》1992年第4期。此为专家文章,更为全面、深刻。若想深入了解值得一读。网上或可查到。

网上也有类似文章可参阅。

 

2022年8月22日星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