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时报专访稿

五一节前,济南时报的岸岸同学来青岛出差,坐公交行走,听见车厢里的人说话,乐得不行,觉得一公交车厢的人全是黄渤,然后这些开心的黄渤的老乡们讨论的一个话题引起了她的注意,那就是大家都在谈一部叫《门第》的电视剧,她好奇啥电视剧能热播到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的地步,回去搜了,搜出这是我的小说,在网上找我,说要做个专访,我很感动,感动于岸岸同学的职业敏感和职业精神。劈里啪啦地把她的采访提纲回答了一遍,但我回答的太话痨了,话痨得报纸一个版都放不下了,删了不少。
感谢岸岸。由衷地。
嘿嘿,上个济南时报的报图,再贴个我回答的原文。
1.婚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历程,可是很多人却还是把婚恋题材的小说作为学习的教材来读。人们在婚姻、爱情面前的困惑,是由于这个时代,还是由于人的本性?
连谏:如果读者把读婚恋小说当成对现实婚姻生活的预习、或指南,我个人觉得,这是个危险选择。不少婚恋小说有时候是为了小说而小说,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制造噱头,人物极端化,情节狗血化,传递太多负能量,却没有引导读者从负能量中走出来的能力,读多了这类小说,会下意识地不相信爱情,对婚姻有畏惧感。虽然真实的生活永远比小说更精彩更狗血,但这一定只是极端少数个例,不应该被以文学的形式推而广之,更不应该成为放之四海、皆为普遍的现象来对待,来让读者练习竖起内心的防御以及抵触性藩篱,在这种心态下,人内心会充满戾气,远离美好。
好的婚恋小说,在抛出问题的同时,也会引导并和读者一起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有问过自己?有找根源、并试图积极地去解决过吗?如果一本婚恋小说,让读者读完了,会萌生这样的念头,那么,这就是本有积极意义的婚恋小说。
爱情婚姻困惑,是整个人类有了文明史以来都没有解决得了的困惑,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关于婚恋的经典文艺作品流传下来。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解决得了爱情的困惑,每一个时代背景下有每一个时代特点的情感困惑。当然,时代只是一个背景,感情的困惑,更多是源于人的自身,源于人的内心在不停的成长中变迁,没有人能在短时间内能定格了自己一生的爱情姿势,如果说有,那也是个人愿望而已,就象婚礼上的结婚誓言,那一刻,是真实的,但无法保证以后。
2.您的笔下写了这么多关于婚恋、爱情和人生的故事。您的感觉是,当下中国人在婚姻或者恋爱中,不顺利、不幸福的病因何在?
连谏:中国人的婚姻容易出现问题,一旦问题出大了,还特容易沉浸在悲情的苟延残喘中相互怨怼。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我们的传统,我们传统的婚姻价值观是以白头到老为终极最上段位。
我们东方人是含蓄的,不善于沟通,这是婚姻的大忌,年轻人结婚前叫谈恋爱,所谓谈恋爱,其实就是交谈沟通,检验对方是否合适。一旦进入婚姻,很多人会觉得,谈恋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就懒得沟通了更懒得向对方展示优点了。
感情,是通过相互沟通、扶持建立起来的,如果有效沟通大量减少,婚姻就成了吃老本。
在婚姻中,我们特容易产生理所当然的心态,不懂得尊重,更不晓得感恩对方,每个人都觉得我是他老婆或我是她丈夫,他(她)理所当然应该对我好……当双方都这么想,婚姻就算能继续下去,也是鸡飞狗跳。
更多婚姻,是一方习惯了另一方的付出却不懂得回报或感恩,并物质量化彼此在婚姻中的地位,从而忽略了彼此人格的独立和尊重……
良好的婚姻应该是,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相互扶持,懂得感恩,情感上互动。
3.您的小说《门第》改编成了电视剧,已经在青岛当地的电视台播出了,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这部小说写作的主题是什么?您觉得收视率达到25%的原因何在?
连谏:最初我想写门第的时候,考虑的是大龄剩女问题和关于当下婚姻中的门第观念。
我大约是2005年构思的这部小说,当时剩女的说法很流行,我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稿子,因为我觉得剩女这个称呼是对大龄女子的不尊重,带有一定的歧视性质,所以我写的稿子的题目叫《精品剩女》,当时我身边就有不少大龄单身女朋友,她们都非常优秀,其实她们不是被动地剩下的,而是没有遇到让她们愿意放弃单身生活的男人,主动选择了被剩,这是一种勇敢的自我体现,大多中国女性缺乏这种勇气。
罗小贝就是个典型,之所以嫁给何春生不仅是因为父亲的一个诺言,是和马小龙分手后,她已30岁了,她没做好单身到老的打算就必须尽早选择一个人结婚,何春生又一直爱她在等着她,把娶到她当成一辈子的理想。表面看她是向父亲的铁腕做出了妥协,其实更多是她觉得既然嫁谁都是嫁为什么不嫁一个对自己好的呢?然后就引出了门第问题。
在这个时代,还说门第,似乎有和时代脱节的感觉,事实不是这样的,早在构思这个小说的时候我就发现,在婚恋选择方面,大家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过去昌明了,事实却是门第观点比旧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是因为信息闭塞,在婚恋选择的时候,会比较认真的把门第问题摆在面上提出来隆重对待,显得过去好像很重门第。事实是现在通讯发达,无须象以前那样把门第问题摆到桌面上,很容易就能从各渠道搜罗到对方的信息,所以,只是把对门第的苛求隐性化了而已。
这个电视剧达到25%的收视率,其一,自夸一点说,应该是这个故事比较好看,它大起大落,跌宕起伏,非常接地气,也非常感人,它是在认真地和大家探讨当下的婚姻现实以及社会生活,演员也非常棒,在这部戏里,所有演员都是超一流的,他们都表达出了我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精髓。
应该说,《门第》这部小说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非常鲜活,在这部小说里,没有坏人,只有浑身都是缺点的好人,这样的人群碰撞出来的故事,更有震撼力,更能走进我们的心里,因为这就是生活,没有谁是天生的好人,只有,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和被误解的伤痛。每个人都磕磕绊绊地奔向在自己心目中美好的路上……观众能从每一个人物身上看到某一个时刻的自己,然后他们会入戏地感同身受,并传播给周围的人群,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收视队伍。
4.看您的小说,有些故事相当惨烈,这些故事都有原型吗?在写作前您会有深入的采访和调查吗?您觉得小说和真实社会状况的差别大吗?
连谏:我小说都没有故事原型,人物也没有原型,但故事里的人,都是我从生活的千万个人中凝练出来的,我让每一个人都代言了一个社会群体,参与故事。
因为我写的小说是纯虚构性质的,所以我从不进行实地采访,但遇到需要专业知识的时候,我会咨询专业人员,我怕写得不符合常理,是对读者的不尊重。
小说和现实生活的差距就是,现实是真实的残酷的、来不得半点想像和假设。但小说是理想化的,不管多接地气的小说,它都是作者理想化了的虚拟人生,我经常开玩笑说,我小说里的女主人公,都是我向往却做不到、也就是理想化了的那个自己。
5.看现在市场上流行的爱情小说,往往都有第三者、婚外情之类的情节。有的读者觉得有些作家存在耸人听闻的倾向,毕竟有噱头才有买点。您对这种说法怎么看呢?
连谏:出轨或者婚外情,其实是婚姻的隐性常态,更多的风平浪静,是因为没被发现而不是没有。婚外情最大的罪过不是发生了,而是被发现了。
爱情之所以能被写成小说,就是有故事,如果双方都一帆风顺地爱下去,结婚到老,就写不成小说了。所谓爱情小说,大不了就是我爱你你爱她她爱别人,总之就是爱不到,一帆风顺地爱到老的,都成不了小说主角。
虽然爱情和婚姻的现状是如此的残酷,但我依然不喜欢一写婚恋小说就写出轨外遇社么的,就算要写,也是整个故事大海洋里的一朵小小的、终将会被湮灭到销声匿迹的小浪花,还必须是情节需要,绝对不能为了博眼球搞噱头而去写,就算故事情节需要,必须要写,那么,这些情节最终传递的价值观,也应该是正确的,不管原因是什么,外遇和出轨,都是不值得歌颂的,因为婚姻本身就是一桩人生契约,契约的终极美德,是遵守规则。
6.最近,盛大网络投入巨资,让自己旗下的网络写手转行去做编剧。您同时是出色的小说家和编剧,您怎么看网络写作,又怎么看待一些网络大神转型做编剧?
连谏:网络写作我不了解,但我可以肯定,所有从事着网络写作的人,一定都是热爱文学的。哪怕网络作家后来很赚钱了,也一定是从寂寂无名写起的,最初的写作既不赚钱也糊不了口,支撑他们写到后来成名成腕的,一定是对文学的热爱,如果单纯是为了赚钱而写作,这种说法是荒唐的,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没人会指望文学发家致富,哪怕是为了养家糊口,也会去选择做其他务实的工作,而不是前途未卜的写作。所以,尽管我对网络写作不了解,但对他们我依然是满心敬意。网络大神做编剧这个我也是不了解,我一直觉得,做人,一定要有好奇心,要有玩票精神,只要自己愿意,也喜欢,莫要说是转型做编剧,做任何一个职业,都是完全可以的,人的一生不算太长,把它活得丰富多彩,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美德,也是能力的体现。所有不伤害他人的自由选择,我们都应该送上掌声。
7.您也是山东高密人,和莫言老师是老乡。您读莫言老师的作品吗?怎么评价自己的故乡,和这位诺奖获得者的老乡?
连谏:莫言老师的书,大部分我都有,没有的不多,以前很穷的时候挑着买,后来没那么穷了,就他出一本我买一本,都会认真地读完。但我和莫言老师不认识,我这个人比较自卑,从90年代到现在,至少有三个人好心好意地把莫言老师的电话给我,让我和莫言老师联系,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也喜欢写作,又觉得我们是老乡,应该相互认识,但他们给的电话号码,我一次都没打过。我不过一寂寂无名的文学爱好者,去打扰莫言老师,是种莽撞而浅陋的行为,所以……对莫言老师,我一直开玩笑说我知道莫言老师,我很仰慕他。他是我仰慕的几位当代中国文学大师之一,我热爱他的文字,很欣赏他谦和而朴实的做人姿态。
我在高密生长了16年多,到青岛的时候,我还差半年满17岁,故乡高密没山缺水,在我的记忆里,却是最美的风景,因为那片土地给予我的养分以及浓情,就像你爱上一个人一样,毫无理由地深情。我爱高密,那里是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民风淳朴,哪怕农民,也乡土得很温雅,是的,我不是写错别字,我真的是觉得高密的农民很温雅。
8.您的小说被媒体贴了通俗小说的标签。您如何看待纯文学和所谓通俗文学的划分?怎么评价自己作品的文学性?
连谏:我对别人给我的小说贴什么标签不在意,只要读者喜欢,我传递了我认为不会让我自己脸红的东西就可以了。通俗文学和纯文学怎么区分?我真不知道,我记得前阵看谢有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文学本就不应该有什么雅致俗之分。我还记得刘震云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有市场的不一定是好东西,但好东西一定有市场。从看了这句话之后,我就不再为我的小说被贴上什么标签而不悦了。读者和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标尺,我们的四大名著过去也是茶寮酒肆里的通俗故事。
所以,小说被贴上通俗标签,我很高兴,这说明我的小说流通性非常好,容易被大众读者所能接受。我个人感觉,文学作品不管写得多么牛比多么拽,但它一定要具有可读性,然后是传播性。
让我界定自己作品的文学性,就像让妈妈评价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聪明,漂亮。所以,我给不出评价,给出了也不客观,也更没用,这个任务,还是交给别人去做吧。我对我作品的要求很简单,我只希望读者喜欢读我的书,读得下去,读完之后从中汲取到他所需要的精神营养,这就足够了。
9.据您自己介绍,自己是个很宅很宅的人。那您怎么和社会交流呢?比如写家庭争夺遗产题材的小说《家有遗产》之类的现实题材,您去怎么取材?
连谏:我很宅,但是我依然身在生活中呀,我有亲戚有朋友,每天都以一个家庭主妇的角度切入到生活中。
但确实经常会有人问:你这么宅,都跟社会脱节了,你怎么写现实题材的小说呢?有段时间,我被问得哑口无言。可后来,我越想越不对啊,我的宅,只是没有工作单位的宅而已,但我依然身在世俗生活中忙碌,尽着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儿媳妇等等的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怎么会和生活脱节呢?如果我写的是职场小说,我可能会因为宅而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但写家庭伦理,不存在这个问题。
就像你提问的《家有遗产》这本书,是因为我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在旁观着社会万象种种,然后过多的遗产争夺案所导致的亲情狰狞破碎,让我深感痛心,于是我开始思考遗产问题。但我所思考的不是遗产到底要怎么分才能够平息子女的战争,而是遗产难道仅仅指的是金钱和财产吗?不,当然不是,遗产是美德、责任以及亲情的血脉传承,金钱只是遗产的一小部分。
10.在小说改编电视剧方面,您是走在许多作家前面的。您怎么看待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改编?您再写出小说后,期待有公司投资拍摄吗?还是在小说创作的同时,就已经为日后改编做准备了?
连谏:作为写作者的任务,就是负责写好作品,关于出版关于影视,都不要去想,想多了,会影响创作,我喜欢作品是自然而然地从内心里流淌出来,这样才最动人,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写作有要求有理想,但不可以奔着某个实用的目标去。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后,对文学作品被更多读者知道,有很大的提升。小说卖了电视剧或电影版权,我非常开心,觉得我的一个漂亮的小孩,又要借助影视这个平台被更多读者朋友知道了。小说改编影视剧给作者带来的经济收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它能让我活得更自如一些,这种自如对写作而言,是良性循环,所以,发自内心的,我一直感谢那些喜欢并购买我小说影视剧版权的影视界朋友们,他们对我作品的青眼有加,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我的创作自信和自由,对他们、对读者对我小说的抬爱,我的感谢,都是由衷的。
每次写完小说,交给出版方,我感觉我的任务就完成了。编辑,版面及封面设计及出版发行、改编影视剧,都已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也就不再去过问了。
卖影视版权是我小说的附加值,意外收获,这是件很开心却无法计划的事情。这几年,和我打交道的影视公司很多,大家感觉我的小说比较适合改编影视剧,便会按时来问问我最近在写什么,以及表达希望合作的愿望。但我不会让这些期待干扰到小说创作,我会按照既定的构思,写我的小说,绝不会为小说日后改编成影视剧做文学创作上的准备,因为那会让我的小说创作不再纯粹。我一直觉得以一种纯粹的姿态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最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