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著名作家连谏新作《回乡》有感
(2013-02-04 15:45:18)
标签:
转载 |
这有点自恋。
但是,因为被高老师表扬得太狠了,忍不住,自恋就犯了。
诸位莫要见笑。
高老师您好
看到您写上了老金,我释然了,其实我很想写写老金这类人物。
做为农民,他是新中国最悲惨的一个群体,简直是被吃了肉都不吐骨头。
因为中国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差别巨大,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批农民,对进城、进城当工人、或是当工人,有种近似于宗教的崇拜情结。(就像你们单位的小何,转业之后宁肯在城里打杂也不愿回乡下种地一样,虽然小何很可怜,但也有他自身原因,因为当年当兵是除了考大学之外,乡下人寄希望于改变命运的另一种途径,小何应该是就是这种希望的牺牲者。)
农民在土地里挣扎了一辈子也受了一辈子穷。曾经有很多年,土地对农民来说,不是温暖宽厚的大地母亲,而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攥得他们生疼,这是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所不能体味的。所以,曾经不少农民以摆脱土地的束缚为己任。当年我到青岛打工,在潜意识里,也有对土地的厌恶。
像老金们,他们没多少文化,内心又有工人情结,一听征地给不少钱,简直是一夜暴富的惊喜感,更诱人的是可以进工厂当梦寐以求的工人,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简直就像进了朝思暮想的天堂,他们的内心,根本就没有抵抗的能力,然后,悲剧就发生了。高老师,真的,我觉得在这天底下再也没有比失地农民更可怜的一个群体了。
他们没有任何保障,失去了土地,没有养老医疗保险,一旦没能力做其他的谋生,那点征地的钱,很快就会被坐吃山空的……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老了,去打工没人要了,做生意未必有能力,如果再病了,等在后面的,除了绝望没别的。
谢谢您的评和您对我的表扬。
我把您的评又给校对了一遍,哈哈哈哈。错字比之前少了三两个。发给您,在邮件下面就是。
有您这样高质量的读者,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幸福啊。
冬安
快乐
连谏
挖掘中国百姓善良本质的角度
--读著名作家连谏新作《回乡》有感
这篇作品我是一气呵成,看完了这篇作品,心里面说不出什么滋味,感觉这个故事看得让人心里面感到一种压抑,堵得慌,倒是让我想起了前些日子看过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中的情节,我曾写到过:“莫言是以自己儿时的境遇为素材,把儿时自己经历的那些苦难,以及在苦难中表现出来美好幸福生活的那种渴望,以及通过故事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表达了作家对中国农民性格、命运的感受,无论是儿时经历的苦难,还是在苦难中渴望着幸福,我认为作家试图表达的是对中国农民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意志的赞美与挖掘。”
我在阅读作家连谏这部新创作的作品时候,有了相同的感觉,虽然不是写了同一个年代,虽然生活场景已经改朝换代,但是,故事里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有着如此相像之处,都表现了在困境之下,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至善光芒,面对困难表现出来的那种顽强的意志,这些与莫言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不谋而合。
作品的情节不复杂,从农村考入大学,以后留在小城里面打拼,有了一点点成就的万铎,面对自己父亲母亲来小城与他们一起居住期间,发生的故事为线索展开,表现出在特定时期里面,不同性格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做法,也正显现了他们内心里的性格,在作家笔下的大多数是具有善良的本性,当然,也有几个别的有悖于人性的人物,不妨我们从作品中的人物去感知他们。
第一个人物,首当其冲的就是万铎,这个从农村考入大学,大学毕业以后留在了这座城市,但不满与现状的他,辞去了原有的工作,靠他的聪明才智,将自己的事业经营的略有起色,算作是小有功名,给远在家乡的父母增添了为此而骄傲的资本,用现代世俗的标准,通过万铎的努力,有了属于他们自己打拼后,买的套三房子,有了自己的代步工具,私家汽车,有了其乐融融的妻子与女儿一家人。
在作家的笔下,万铎一个非常尽孝的孩子,父母要来家里居住,他虽然知道不是时候,但是,他依然用儿子应尽的孝道,为自己的父母营造了他们居住的空间,在这之后,他在事业上遇到了最艰难的时期,一笔预想不到的投资,却因外商跑掉,他的投资颗粒无回,而为这个投资所借的贷款,将自己多年来经营买下的房子,给抵押了出去,眼看着自己的房子,就要被收走,却不愿意让自己父母为此担心,用他自己也不希望的办法,动员自己的父母回家乡暂住。
在作品里面我们感受到万铎所经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家庭的、父母的,社会上的,而众多压力之下,他没有一蹶不振,似乎从这些压力中,增添了他面对压力的精神动力,在亲情与事业方面,他最终选择的是亲情,无疑这种人物挖掘,正是作家心里面所期望和塑造理想人物形象,有理想,有孝心,有宽阔的胸怀。
第二个人物,应该是万铎的妻子季玫,这个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子,与万铎有着相同的经历,同样是从农村考上大学,之后留在了这座小城里面,用他们特有的理想,想通过自己的特长,办一个幼儿辅导班,来争取让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过的更好,更幸福。也就在这理想尚未实施的时候,公公和婆婆的到来,让她面对的是考验。
即使她像所有的儿媳妇一样,有着自己不情愿的地方,但是,为了这个家庭,为了自己深爱的丈夫,她还是将自己的这个美好想法暂时的搁浅。面对自己丈夫遇到的困难,她无怨无悔,平时性格刚毅的她,为了自己丈夫,瞒着家里人,忍受着公公婆婆的误解,一趟趟回自己家乡,为还贷款而四处筹款借款,这种风雨同舟,患难共济做法,足以让人对她的心存崇高敬意,我在想作家是不是将自己的性格中的这些善良,贯穿在这个人物之中,哈哈,她就是作家自己的一个缩影。
第三个人物,应该是万铎的父亲,这个表面上给人一种粗俗的人物形象,实际上是中国农民的形象代表,既有男人粗狂的一面,每天两顿酒,遇事直言不讳,甚至用粗鲁的谩骂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为人处世上爱憎分明,当然,作家抓住了中国农民特有的那点虚荣,那点远不像他想象中的城里孩子成才的炫耀资本,却在它特有的这种小虚荣,小满足之下便显得活灵活现,他不知道的是无论是城市里面的工人,还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这个世界上或者都不是一件容易和简单的事情,他们面临的问题似乎是相同的,都要用男人的坚强的意志去面对。
万铎的父亲与自己同村的弟弟,因种种原因发生了矛盾,一度矛盾达到了极致,诉诸公堂,老万以败诉告终,成为了离开故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写了他与自己妹妹万春燕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个性格耿直、有些简单的老万,却在得知自己儿子事业受挫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怕老板经不起刺激。特别是作品的最后,他几乎二十年不上门的妹妹,患病住进了小城的医院,当妹妹的女儿小金打来电话,向他的儿子万铎借钱的时候,当老万看到自己妹妹悲惨的结局的时候,这个性格耿直的中国农民,开启了他内心里最容易开启的怜悯之心,以至于最后,将这个没有了老公的妹妹接回自己家中。这些又把以老万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心底的善良与细致表现出来,这些是作家想要表达出来的中国农民身上的优秀品质。
第四个人物,我想了半天,还是觉得应该是老万的妹夫老金,一直觉得老金是中国老实巴交农民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同样可以找到当下中国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依然存在着他们的诸多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有中国农民本身的原因,当然也有我们制度中的某些缺憾。
这个曾经是中国农民队伍中一员的老金,随着城市改造进程化不断拓展,老金成为了农村被征收土地队伍中的一员,一夜间领取的土地补偿金,似乎是让他们成为了有钱的人,这些心理的感觉,作家已经在书中有了很细致的表述,但是,这个曾经被乡亲们羡慕不已的老金,却因成为了所谓的工厂里的合同制工人,却因没有文化,没有技能,被市场经济的残酷无情所淹没,成为了下岗职工,在失去土地的大前提下,又失去了工作,原本就没有社会保障的他,一贫如洗,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最下层。
我想作家连谏塑造的这个形象,就有着她的所指,老金的境遇,就是中国被蚕食土地农民现阶段的境遇,随着老金媳妇的病情加重,随着他失业在家,没有收入的现实,那点补偿金,成为了倒在沙滩上的水,很快就被吸食了,而老金的妻子的病情却越来越严重,需要尽快手术的现实又摆在老金的面前,无疑造成了老金雪上加霜的现实,然而老金并没有为此一蹶不振,而是想方设法找到了自己多年不上门的大舅哥求援。
可以感受到作家在这个人物上给予了无限的同情,也表现出这个人物最终的悲剧性结局,当老金的妻子用抱怨和粗暴,来对待他的时候,他用自己中国农民最朴素的爱,用中国农民善良的本性面对,在他的心目中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自己多年不上门的亲戚,知道大舅哥的两个孩子,在城里混得不错,这一线希望,成为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可以残酷的现实,却出乎他的所料,当得知老万拿不出钱的时候,走投无路的他彻底绝望了。
作家写老金自杀时的情景,看了以后让人伤心落泪,这个老实巴交的中国农民,被残酷的现实社会所击碎,他将自己身上仅有的那点零钱,留给了住院的妻子,他选择了自尽,作家在描写这段情节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面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怜悯、同情、悲伤、愤怒,这些情感都有,老金是中国农民当下处于最底层的不幸的代表性人物。
作家是这样描写最后见到老金的情景:“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万铎才找到老金。”
准确地说,老金不是被万铎找到的,是上山晨练的老人发现的。老金在一棵树下吊死了,在医院旁边的山头公园,瘦瘦的、窝囊了一辈子的老金,像一条风干的腊肉,挂在秋天的树林里,旁边的一块石头上,有一只空了的廉价白酒瓶子,还有一大堆烟蒂和两个空了的烟盒,也就是说,从病房出来的老金,在山上喝光了一瓶廉价白酒,抽光了两包廉价香烟,最后决定把自己挂在树上,因为他再也不想为这个世界操心了,他再也不想听老婆的咒骂了,他再也不想出去借钱了……
那些发现老金的人,久久不愿散去,都啧啧说,老金是个有责任感的好人,因为那些烟蒂,都是抽完了再放在石头上按得死死的,所以,石头的一侧留下了巴掌大小的一片青色烟灰,石头下面,还特意用手扒拉出了一个坑,烟蒂像一群听话而狰狞的小怪兽,乖顺地躺在坑里。
老金是个农民,在山上和树打了一辈子交道。
老金这是怕烟头引起山火,所以……”
在整个作品里,作家笔下的不值一提的人物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万铎的弟弟万飞,这个让父母将自己存款倾其所有的孩子,号称是将来要抚养父母的儿子,在父母投靠其门下不长时间里,却碍于和儿媳妇的激烈矛盾中,没有旗帜鲜明的出来为父母说话,成为了作者笔下的不孝之子。而作者笔下老万妹妹的女婿,同样是另一个不孝之子,在看到自己丈母娘成为残疾人的时候,害怕连累到自己,不惜与自己已经身怀六甲的妻子离婚,也不想承担这个义务。其实,作者笔下的这种人物,在当下以社会里比比皆是,这种盛行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里面,中国的孝道和伦理道德已经变得支离破碎,还好,作者将这种人渣一笔带过。
当然,还有一些人物可以去写,例如老万的媳妇,老万的妹妹等等,我想在这里就不一一的去评判,留给读者更大的空间去自己感受,作品讲述的故事,感觉并不遥远,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作家将这部作品起名为《回乡》,看到最后,我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万铎的父亲,曾想象过被村里人耻笑的情景,没有出现,倒是三年的相隔,让他们与乡亲们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觉,他已经不是赌气出走的老万,倒像是一个荣归故里的老人,即便他还是沿用他特有的小虚荣,给自己下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台阶。让读者一直堵着的那颗心,有了一些敞亮,得到一种释放,知道这是作家特意给读者,洒下的一片阳光,我似乎听到作家在跟我们说:“坚守内心里那颗善良的心,顽强的活着,天无绝人之路。”
谢谢作家连谏,为我们呈现这篇让人心堵,又给我们阳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