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这个问题花费了我不少精力,人处在一种焦虑和筋疲力竭中整整2天。曾在几个华西的博士、硕士QQ群里请教这个问题,仅有一个学精神心理学的硕士给了一点启发,但详细怎么做,就没有人再懂了。也在人大经济论坛发贴请教,也是被告知要人工增加变量,且是用SAS来做。SAS除了在同济医大学的那点外,早就忘了。现在用的都是SPSS。
直到,请教侯杰泰老师,在其一步一步的指导下,这个问题才迎刃而解。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此艰难,再加上懂的人不多,所以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写下来。当然,也便于自己查阅(久了,怕忘)。
这个问题是基于刘朝杰老师发给我的一篇文献温忠麟老师的《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论文,当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连续变量时,用带有乘积项的回归模型,做层次回归分析。
一般做多重线性回归,都是逐个把自变量选进自变量框的,没有乘积项。因此,只能在数据库中手工增加一个带有乘积项的自变量。比如,生存质量QOL与慢性病的关系,往往受到年龄的影响。那么这时,想看年龄(X)与慢性病(M)对生命质量是否有交互作用,这里的交互其实就是调节效应分析。把年龄(X)作为调节变量,慢性病(M)是自变量,QOL是应变量,怎么做?
第一步,把需要分析的变量标准化。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transform的compute里做,zx1 = (X
- mean X) / SD of X。另一种是直接在descriptive做,在derscriptive中有一个选项“save standardized values as
variables”,选中它,所分析变量自动转换为标准化,并保存为一个新的变量。
第二步,在transform中用computer设置一个新变量,让新变量等于X*M.
第三步,可以做多重线性回归了。但是要注意的是必须选用“enter”,而不是stepwise等其他变量进入的方法。就是让自变量强制进入模型。做回归的时候,先做Y对X,M的回归(第一个模型),然后做Y对X,
M, X*M的回归(第二个模型),每个模型的R
square的差值越大越好,表示调节效应显著。
第四步,结果出来的时候,要看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的结果。由于自变量在第一步已经标准化,所以这时的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就是标准化的结果,而不能再看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这一列的结果。另外,由于自变量是强制进入,所以所有变量都应在模型中,无论它是否有显著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