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诗意蕴的不确定性

(2009-08-15 15:26:50)
标签:

杂谈

   自小就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喜欢它的境界,和写人状物的技巧,所谓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比起西洋文学中的那些诗歌,处处以大白话来直抒胸臆不知要高明多少;也喜欢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蕴积,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比起西洋文学中话要说尽说透要有韵味得多。但久而久之,读得多了就发现,虽然任意拿出一首来,都能体会到那种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可从古到今,题材上不外是香草美人,行路艰难之叹,技巧上也不外乎赋比兴风雅颂这诗经六义。只是其所表达的东西却越来越不确定,诗的语言甚至变成了一种漂浮的能指,失去了自己所要表达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基本上是为了写诗而写诗。试举几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欲往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中的《蒹葭》一首,表面上似乎是在写对美人的思念,但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分析,何尝不可以把这首诗所写的状态看作是一种抽象的追求呢?其实诗的内容到底写啥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此诗营造的那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境界,和那种既想得到心上人又无可奈何的人生境遇,已经成了一种经典。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此诗后人解释说是曹操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在呼唤人才的到来,只有有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他才能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在这殷切的期待之中,曹操深感人生的短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就特别忧虑。但这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岂不是表现在人生的时时处处吗?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表达得更为抽象, 已经没有了任何具体内容,只剩下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内容的不确定性已经达到了顶点。最后再来看一首: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阳紫陌洛城东,总是当年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又是一首貌似写爱情的诗,也有许多人认为这首诗就是写爱情的。站在去年与心上人相聚相亲的地方,怀念已不在身边的心上人,感叹聚散、咀嚼爱恨,也是回肠荡气,令人叹惋不已。但若细细分析,这里依然有一种不确定的东西在。如果说这是一首借写情之语来表达自己官场失意,遭人诽谤,不受重用,甚至遭到贬谪的愤慨,亦无不可啊……

    说这种诗的语言是一种漂浮的能指,会有很多人都不赞同,因为当我们在阅读和吟诵时,诗人的情怀已跃然纸上,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诗人那忧郁、苍凉、无奈、悲愤、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品格。不可否认,每一首诗如果和当时作家的心境结合起来,都有了某种特定的内涵,但所有的诗都写成这样,我们恐怕就不知所云。更何况时代淹远,其人其心已大多不可考,我们只能凭借着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质素,以及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理想去想象,去重新构造某种人格精神,并谓之中国文人的传统,或传统文人的人文精神,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古人的理想人格,用在那些失意文人的身上是比较贴切的,因为他们失意了。但那些未失意者呢?有人真的实现了兼济天下的抱负了吗?或者说那些后来失意者在未失意时做到了兼济天下了吗?其实只有独善其身才是真的,但也只限于失意之中。一旦从失意中摆脱出来,他们多半也是志得意满,骄纵天下。所以且不可以所谓传统精神来为中国古代文人定性、画出框子,并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虚构出一个古人的独特的境界来,这其中有多少不确定的东西在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