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档案(578)——《英诗译稿》
(2025-05-02 22:58:50)
(578)《英诗译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郭沫若 著
这个薄册是我在旧书店的犄角旮旯中淘出来的,手捧至宝请回家中。《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译作,子伺整理遗物时整理出来的小集。书经历了40年,已经黄页,但是保存很好,几乎没有外观上的破损,想见拥有者买时的爱惜和收藏的呵护。翻开内页,买书人看来是胡姓读者,将Hu签在扉页的右下角。正文部分的阅读非常细心,买书人用了2种颜色的细笔,轻轻低在某些文字下划线,可见阅读之小心和细腻,我这一介读诗人,却干不到这个功夫。我看书的时候,也想象着他是一个学者或大学的教授,书肯定具有研究或学习的价值,否则一般而言,那个年代买这类书的人少之又少,也想到他是个英文淳熟之人,译稿是中英文互鉴,其中还有郭沫若译稿定影写版页,都可体会到干一些事业的一丝不苟精神,令人起敬。郭沫若找了一本英文诗歌的集子,选译了50首,大概是有一段闲逸时期。以为阅读的水平和能力,觉得有些诗翻译的很好,郭沫若也是中英文皆佳的大咖,本人也是新诗的代表性人物,有些诗很有创意,用了很多诗歌的形式展现,并不是跟拘泥于原诗的风格,翻译从这个角度看,二次创作是非常高级的,这也能解释很多著名作品,为啥很多大咖都来翻译一遍,比拼各自的旨趣吧。
我在这一篇里想唏嘘于这书的命运。无论怎样的大咖爱书人或藏者,这些书都会随着时间流落于旧书店,甚或早已灰飞烟灭做了取暖烧火的材料,或者早已化身纸浆循环往复于教辅题库考试秘笈的烂作。流转到我手中,似乎才重现了它的某些意义。我手中的书,反复学习和研读的少之又少。当年大学毕业,我尽可能的收罗了本专业的教科书,到学校书店买了几本专业字典,在毕业生的大甩扔一条街上扫了好多书,打包回家,期望有所进益。但实际上,除了在小众场合掏出来炫耀了一下或者出借给同事之外,几乎再也没看过,都成包地码放在床底,在若干次的迁徙中不知所踪。参加工作以来的书籍也是如此,看完了,甚或还没看,仅在买时翻了二眼的,渐渐杂乱充满铁皮柜和箱子的各处,有时还觉得会哪天用上,其实再也不用。大约是近10年前,我才知道一点方法。首先是签章标识,刻了一方印鉴,工整印在书的扉页,读完之后,在封内页写上读完的时间,再用另一方印盖上,如此完成其使命。此后,放在纸箱子中趸存,一年一二次的送给朋友,他是不是看,是不是再散给同事朋友看,我也不得知,也不愿意知。我倒是想,如果在旧书店能买回自己的一本书,那才是有意思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