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档案(573)——《芳华》
(2025-02-14 17:17:27)
(573)《芳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4月北京第1版)
冯小刚后期电影对原著的还原度很高,《芳华》也是其中一部。还原度高,不但是作者的能力很强,比如刘震云作品,写的就像剧本,直接就是奔着电影去的。严歌苓作品离剧本的距离稍差一些,但故事性和刻画人物的能力很强,由文字转成影像将变得相对简单,这是导演作品成功的一个视角,尤其比之于其他声名显赫的导演来说。《芳华》内容和故事本身,写的是军队文工团的一段历史,大背景一直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也为导演一代的生活北京所熟悉和认知,因此拍起来也得心应手。
故事和人物的历史时期,于我有印象的是见个尾声。初高中时期的印象,学校有时组织年级,有时组织全校,去市内某个操场极大,一般都是有标准跑道的体育传统学校,分学校分年级好多个方块坐,听战斗英雄的事迹报告会,想象着战斗是如何惨烈,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操。我初中入校时班里大约50人左右,毕业时就拆解合并了年级的一个班,即使如此,参加毕业集体照的也只有30几人,少了这么多人,有为数不少的男生,因为成绩一般和或难以跟上,就虚报了年龄入伍参军去了,还有一部分女生,就根据当时的政策,顶替了父母的岗位去上班。班上的几个入伍同学,很快就穿着军装非常神气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虽然说起话来还是孩子气,但稳重了许多,而且他们也没有去到前沿,只是各兵种的分布在国家的地图上。
然而看完小说,我对参军这一情节并不印象深刻,我也只是在上学时代以入学军训和参加军事夏令营的形式接触过。我深深感同深受的却是战友之间的关系,这跟我们上学时期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毫无二致。《芳华》展示的其实是长期集体生活的家常理短,在结束这一段生活之后,都会将此变成非常美好的回忆。学生时代,宿舍卧谈、类以群聚、胶漆反目,这样的事情太多,都凭此小说总结了出来。我想起也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曾在毕业后的整数年聚会上,小范围异地撞见喝酒时坦白过、吐槽过、悔过过,曾经的龃龉也都化作美丽的笑谈,那时比天还大的不容,现在都是海纳百川般的胸怀的一隅。不过,冯小刚电影并没有仅仅表现这些集体生活的侧面,他升华了集体生活带来的珍贵友谊,也升华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这个是比《芳华》好的地方。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