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易中天 著
看完《中国智慧》,又乘兴找出《帝国的终结》。这书刚到手时曾经看了50页左右,就束之书堆。缘何不看,也不得知了,再打开,当时的折页,衣服标签权作书签的位置还在,甚至还有几处勾画。快翻了看过的部分,大约是第一章的内容了。才耐下心来,以每天看两个小节的速度,看了一遍,是我喜欢的读书节奏,章节文字控制得很好,看完也就困了,在目录上做看书的时间标记,撇下就睡了。
《帝国的终结》也算是易中天写书时控制篇幅较好的一本书,自成一套体系地将帝国兴衰述说分析了一遍。写的好的一面,是前面的,帝国的兴起、演进和更替这一部分,这是易中天比较擅长的历史写作,在这个方面他是很有大局观的认知。易中天在漫长的历史学研究生涯里,一直因某种原因蛰伏着,我猜这些大局观很可能早就萦怀了,很可能在很多非正式的场合,聚会或酒局,与同事或同学的聊天之中,这些内容也可能就脱口而出了,只是没有下意识的总结为文字或结集出版。也有人说,易中天教书生涯坎坷,非但到了快退休前,通过百家讲坛才得一爆发,以至于不可收拾。所以研究或写作,贵在隐忍和坚持,才有可能有沙中见金的一瞬,甚至一辈子都可能做沉默的大多数,也不能后悔。我们国人,古代和近代,多的是这个类型,到了现代,强调的是开放和西学,全面和立体,所以走马观花现象颇多,浮浅是大多数的表观。一位同事到国外去,碰见他的同学,在某个方向上几乎一直在发力,回来聊天反观自己,好像专业的东西都丢了,管理上也没有拾起来,貌似什么都懂,什么也不深入,大多数情形连皮毛都称不上。
《帝国的终结》仍然是一本面向写作对象的书,亦即作者写作的时候,他处处为的读者的读书感受着想,想到读者要的是浅显易懂,不掉书袋,想到读者要的是朗朗上口,不生僻拗口,想到读者的空当有限,需要恰好的时间能够得到一节完整的文字享受。我觉得易中天在已临当退之年,通过上电视节目突然醒悟到写作的妙著,那才正是好事多磨,晚熟的玉米更香。我们的写作也是如此,既然还不能写到晦涩难懂,就先想个明白,面向读者对象把报告写的简单明了清清楚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