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档案(552)——《历史地理学十讲》

(2024-06-03 13:01:44)
(552)《历史地理学十讲》(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9月第1版)史念海 
    也是封闭期间买了也很快送到的一本书,警戒着自己不同时看很多书,只能在书架上排队。上手之后,没按顺序,先挑了几篇短章看,长篇部分看的比较机械。所谓机械,有的时候是为了赶个进度,也有时看到文字中陈列了好多引用和地名等,脑中失去了空间概念的想象,就烦躁了,还不愿意错过,其实读过之后也没什么印象留下。敦煌这一篇本来是最想认真看的,但篇幅和文字又脱离了我的想象,所以看的也机械又潦草。
    从书中看,著者史念海先生无疑是创新历史地理学的大咖,翻看序言可知,看开头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更可以知。老一辈的学界都是那种功底深厚型的,上学时专业基础非常牢靠,走入教学研究岗位之后,靠的就是书海万卷和旁征博引的书房积累。当年我刚入学,第一个学期还要学如何利用图书馆,老师讲的,是图书分类和做成图书卡片,我们实践的则是到了图书馆之后,先去卡片分类室去从编号中找到相应类别,然后翻阅卡片上的书名信息和简单摘要等了解是不是想要借阅,抄录之后再去到窗口递给图书管理员,由其到书库中找来办理借阅手续。第一个学期我十分沮丧,辛辛苦苦抄录的借书目录送上后,等待很久,大多数时候图书管理员告知此书已借完,没有库存。第二学期,平地惊雷,所有学生都可以凭证自由出入书库自己找书去了,只是个人借出数量因身份不同而已。我想象中,史老先生治学,大概就是能到书库的孤善本处去借书,手里一堆的卡片,桌上堆满了书,不但要读书,还要记卡片,在重要文字处加很多的纸条,在笔记中记载有用的信息,当真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是我最早想象的科学家研究的样子,我觉得我做不到,仅凭做卡片,贴纸条,记笔记的功夫,我就训练不得。上学以来,唯一学会并且擅行的是上课尽可能全的记录老师所讲的笔记,而这主要是用来应付考试的,对于塌下心来搞一项所谓研究还差之远已。大咖与普通人的差别从此处看去就能立分高下。
    遗憾的是,当年写书还没有进入数字化地图时代,绘制历史地理地图还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写上十讲也基本上凭借个人之力,团队化组织化的精神还没出现。因此对于一般读者的看书困惑就是必须要纯熟的在脑子中间先构筑一番中国的古今地名地图,才能顺畅的将书看个明白,否则看着看着就模糊了去。也如果有人根据先生的力作精当的配置一些地图,那将工莫大焉。但总体来说,历史地理十讲,写作的出发点都是面向读者对象的一本书,只要你稍稍喜欢一些历史,就会有诸般的困惑,通过先生的十篇文章的点解,很可能会让读者觉得忽然上了一个认识的层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