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档案(530)——《棋王》

(2023-03-20 15:17:13)
(530)《棋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5月第1版)张系国著
    同事翻腾资料,把昔年封存在拉杆箱和纸箱里文本摊出来晒,一边寻找所需,一遍慨叹时间的永逝,那些资料中的时间、人名、手划线和批注,躺在箱包中还是冷冰冰的,如今又重新出那时的鲜活,记忆中的模糊,通过文本又修订清晰。在晾晒的书籍中,我侧旁翻了二本,同事慷慨赠送,利用几个午间零碎时间看了一遍。
    1987年,正是港台文艺汹涌绍介进入大陆的时期。发小买的最多的是《台港文学选刊》,从中按图索骥,到书店和书亭或买或借,白先勇、李昂、龙应台都有印象看过一些,集中看多的还有所谓台湾乡土文学和香港言情小说,洋洋大观,有些书还在同学中快速流转,看和借都盘算着时间,中午的时间一晃而过。
《棋王》当时是否很火,是否入过我的法眼,早就模糊,仅从版本简单分析,大抵没遇见,书价、字数和内容,综合性价比不足,这一本,如果是传看的书,至多在我手上是一中午加下午上课及课间就要完读并转出的,内容根本不是当时学生的热点。没几年,大学时期至少在我这里就退潮不看了。
    当时恣意恣肆地抓来就看,从没简单总结过。据现在的认识,台湾那个时期结束所谓戡乱,文学也属于蓬勃时代,也有很多作品属于泥沙俱下,成色暗沉。阅读量上去之后,还有简单和粗疏感,包括文字和意识,称上经典的不多,如果硬要说几个,也属于泛经典。如龙应台的散文或杂文,看似深刻,但多看之后就觉如看通俗科普作品。
    今天看《棋王》更如是,不但故事简单苍白,构造的情节都像是似曾相识的桥段,后面的内容和故事走向基本上凭经验就可以预判,作者想立的人物形象,都有些刻板和程式化,最紧要需要详细的地方,很多都匆匆带过,人物特征都是一个个的脸谱。按照现代出版标准,很可能不会面世或遭遇趸咂在作者手中。你难以想象当时却是很热火的一本小说,若要非说其意义的话,小说在描绘那个时代生活上还是留有记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