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要登泰山

(2010-10-24 23:36:48)
标签:

泰山

旅游

登山

杜甫

孔子

李白

文化

分类: 周游四海

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登泰山出三峡,人生两大奇观。从此,登泰山,出三峡,就成了磨灭不去的心愿。

皇家宏大的封禅大典离我相去太远,可李白苏轼出三峡,从封闭走向开阔,孔子杜甫登泰山,从平凡走向崇高,诸如此类的壮观人生经历,让我每当回望中国文学史,眼前总是闪现着山的高大巍峨,水的奔流湍急,近山者仁,近水者智,登高山的孔子杜甫仁心宽厚,涉大江的李白苏轼豪迈奔放,才思洋溢,泰山与三峡,仁厚与豪情,构成着我心中的中华文化史,前辈圣人贤人,对于我来说,自然是高山仰止,大河奔流,可这更勾起我心中步其后尘的急迫心情,在远去的巨人背影里,感受那自然的清风里那股延续千年的思想文化气息。

可二十年间,泰山与三峡近在心里,远在天边,常在梦里登泰山,不让自己鼠目寸光,为眼前的得失蝇营狗苟、摇尾乞怜,常在心里游三峡,不让城市的高墙挡住孤帆远影、涛声猿啼。

终于,三峡消失在了历史的地平线下面,当三峡的电力点亮城市的万家灯火之际,谁还会忆念起三峡溅起的水花里曾经幻化出文字的灿烂,可是没有高峡出平湖三峡又如何呢?李白苏轼再过三峡还会产生那种惊心动魄出生入死的深刻体验吗?他们二人时代的三峡既然是自然界的鬼门关,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产道,从那里通过的文人墨客,无疑进行了一次文化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三峡不在了,文化还是需要刻骨铭心的体验的,不然速成的文人墨客们只是剖腹产的婴孩,没有亲身经历那种黑暗光明的转换,没有喊出发自肺腑的第一声啼哭,就难免先天不足,难怪世间凭空多了许多带着文化桂冠的脑残人士。

三峡留在了心里,泰山依然矗立在前方。

九七年的时候,单位派我在北京学习,一个月的时间,遥望泰山的方向,距离是如此接近,可那时早已离开校园的我,却一反常态的坚守课堂,一口气向着另一座泰山顶冲刺,与天地间的那座泰山失之交臂。

从此,泰山的影子时隐时现,登黄山的时候,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我却是黄山归来更思岳,黄山秀美,黄山奇绝,黄山却没有泰山的那种博大精深,黄山的风景万千变化,展现在眼前,是一幅水墨画卷,泰山的风景亘古不变,是一卷线装典籍。到了终于登岳的时候,登的是西岳华山,华山的海拔高度比泰山更高,除了险峻之外,就是说书场里的传说与传奇,从劈山救母到华山论剑再到奇袭华山,华山如同一部通俗演义,寻不见泰山那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去年又去登了武当山,在南天门上看到了日出,让我又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灿烂与温暖,也让我更加渴望着去登泰山。黄山、华山、武当、张家界…..每座大山,各有千秋,各呈其美,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可他们谁都不能互相替代,谁都无法替代泰山,因为,泰山,不只是伫立在天地间,更是伫立文化的原野上,伫立在国人的心里,每个中国人不管去没有去过泰山,都不可能无视泰山的存在,即使不知道“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会知道“人心齐,泰山移”和“岳父老泰山”的。

我从去年开始,和一群登山的旅友们开始登家乡的一千米以上的高山,像动物一样虐待着自己身体的时候,在物欲的浊流里淸淘着原本的纯净人性,在一次次的攀登里,苦中作乐,乐在回味里,可是回味里总有着一份不足,那就是东北的大山缺乏一种人文气息,但从山的名字就可见一斑:马屁砬子、秃老婆顶子、鸡爪子山等等,这也与文明开化程度较晚有关,而登山的境界不应该只是强健一个人的体魄,也不应该只是磨练一个团队的意志,更应该传递一种人文精神,让精神在人际传递,形成文化,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进程,这才是登山的终极意义所在。

我要登泰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