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赵本山小品《不差钱》的二人转影子
(2009-01-27 16:40:00)
标签:
春晚春节赵本山小沈阳不差钱毕福剑二人转小品文化 |
分类: 神思疏虑 |
熟悉东北二人转的人看了赵本山春晚小品《不差钱》,都会找出一大堆二人转的影子。
先说题目“不差钱”的来龙去脉,不熟悉背景的会被这个名字搞得一头雾水,兄弟我看了这个名字确是一眼就看到了底细,原因就我们当地就有《刘老根大舞台》,经常要陪外地的的朋友去看看二人转,最近几次,每场演出都有演员提到“不差钱”一词,当然那人不是小沈阳,情节也和春晚的大相径庭,要低俗得多,是拿乐队等成员开涮,二人转演员每次演出都要拿谁来开涮的,对观众不能下手太狠,乐队成员变成了穿插打诨的靶子,每场下来都要被骂若干次的“王八”或者“王八犊子”,我先说了这些背景,是为了下面介绍起来少费点口舌。
说着说着就有演员出场了,居然破天荒地表扬起来乐队成员了:“人家打板的天天到剧场来,都是没有收入的,就图个乐呵!人家的媳妇漂亮啊,一米七五的大个。”接下来的语气就低了下来,表情也神秘起来“在广州做小姐,不差钱.”随后就是服务生也“不差钱”,因为媳妇儿也是漂亮,然后做出:“小姐”的口型来,大家心领神会,心花怒放。最后就会说道老板"不差钱",老板娘长得漂亮,一米七五大个,台下就会有人接茬“小姐——”演员马上接茬,那可是你说的,台下立刻哄笑一片。
再说说《不差钱》里面照片像姥爷的情节,其实更是似曾相识的,舞台上,常有演员指着琴师的鼻子:“你给我放老实点,不然你就是王八,手放下,挺胸抬头,严肃点......跟我爷爷去世时的照片一样一样的。”
还有就是演员跪下来磕头,也是司空见惯的,演员上台了,兴奋地挥着手:“我爱你们,掌声在哪里?”接下来就是一通声讨:“我最讨厌有些演员了,一上台就要掌声,人家都是花钱来的,掌声能随便给你么?掌声的掌上面是高尚的尚,下面是一只手,只有高尚的手才会为你鼓掌。”“有些演员观众不给掌声就跪下,男人一双腿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父母,能说跪就跪么?可是如果把观众比作衣食父母,那跪就跪吧。”说话之间,双膝早已落地。
至于唱歌,搞模仿秀,更几乎成了每个演员上台的必备科目,甚至小沈阳那条裤子,也经常有演员穿着上台。
其它的不说也罢,说这些,并不是指责节目的低俗,何况为了能上春晚的舞台,有那么多的高雅人士一次次的审节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只是低俗,二人转这种节目形式也就不会流传这么广,何况高雅都是从低俗发展起来,我就知道很多的达官贵人,来到我们这个小地方,常常点着名要去看二人转,而且还要乔装到剧场看原汁原味的,当然喜欢看低俗的东西和指责低俗的东西是两回事,低俗的人看了更低俗,高雅的人看了更高雅也说不定。至于老百姓辛苦劳作之余到剧场里哈哈一笑,在粗话里感悟一点人生粗俗的道理,暂时忘记家里家外的不如意,总比忍着性子听电视高雅的吹牛好得多。
话再说回来,我对节目的题目还是提点意见,不知道缘由的不知道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尤其那些凡事都要挖掘出个主题的主儿,知道内情的又会乐得不自然,不能不说是创作者失误或者失败。另外,有二人转的影子不是毛病,毛病是你这拼盘弄得太粗糙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