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
(2008-07-26 13:36:42)
标签:
爱在中国行思想随笔杂谈文化诗词李白崔颢故乡情感 |
分类: 我心激荡 |
当李白仰望黄鹤楼,发出眼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时,感慨的不应只是崔颢的才情,还应包括“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一片乡思,诚然,李白在古代文人中,乡思似乎是比较淡的一个,可淡则淡矣,少小离家,乡关千里的李白此时此刻,不能不对崔颢的点睛之笔没有感觉,不然就不会在《游金陵凤凰台》写出那样的句子“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崔颢望故乡,李白望长安,不说乡愁,反其道而行之,貌似洒脱,其实未必,背对故乡,不看岂能代表不想,眼不见,心又何尝不烦不乱,尤其是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不然就不会对崔颢的诗发出那样的赞叹,既然可以在无心之间可以透露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愫,就足以说明乡思即使是在李白那样的豪爽之士那里依然是心头抹不掉的一颗胎痣。
李白如此,前世后世的文人大多比李白敏感脆弱得多,于是在他们那里乡愁常如一江春水,一朝汹涌,则心绪难平。
乡思何来?乡思是旅人的感觉,旅人何为?旅人为寻觅而旅!读万卷书,必然行万里路,因为,只有出行可以实现求仕治世的理想抱负,而一旦仕途失意,青山绿水之间也往往是他们忧郁的避难所,才华的发酵地,游走之间,每天带来的新鲜感觉里,诗情画意层出不穷,只是,那一波接一波的诗情画意里,不仅是志得意满,更多的倒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离愁别绪。于是文人们似乎永远走不出那个自己创造的那个麦田怪圈,一方面要抑制住心中的怀乡思绪,假装义无反顾的向前走,向前方找他们理想的曙光,向前方找他们才思的流放地,于是,古道上,西风里,夕阳下,一拨接一拨的文人们鱼贯而行,可远行往往跟离家的文人开着天大的玩笑,远行常常只留下生命的沧桑却结不出生命的灿烂,反而在那抑制不住的回望故乡的一瞥里,理想的明与灭,脚步的进与退之间,文学的灵光冲天而射,令秦皇汉武们几千年的文治武功黯然失色。
故乡在那里吗?那里有望眼欲穿的白发亲娘,还是梳着两只辫子的小芳,既然想回去,为何要逃离,故乡不是视野之外地图之上的一个点,故乡是晴空之下心灵之中的一个痛,他们在向着远方,远方的人也在向着他们,看看下面这首诗,就知道,甚至远在国度之外的远方,居然也有文人们和他们进行着相同的心灵之旅:
你寻找着什么?
在遥远的异地,
你失去了什么,
在可爱的故乡。
看来,再读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时候,我们的目光所及应该向着远方更远方了。
寻找永远不会有结束,遗失也就永远不会有答案,行走是诱惑,诱惑里有灵与肉的冲动,有心灵的幻想与破灭,有生命的激情与沦丧,没有行走,也就不会有灿烂的开始,只是行走,也就不会盛开一路的美景。
今天的世界,天下因网络而大同,没有了远方的概念也没有了远方的激情,朝发夕至的年代里,我们还能向远方走出多远?我们的乡愁还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