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桥的点绛唇
(2012-10-11 22:44:58)分类: 那漫游的日子 |
上个月初去温州玩了一趟,这几天看见阔爹还在写游记。我通常去过一地之后,若两三天之内没有动笔,就不会再写了。阔爹说,一共去了四个地方,写了两个地方的游记,另外两地的朋友不干了,说你凭什么写他们不写我们啊?八月份他去温州的群里问了一句,意思是想让当地人推荐一下好玩的地方,结果群里吵翻了天,各县的人不仅争着推荐自家好玩处,还互相诋毁,要把阔爹抢到自己那里去。最后各地打出了一个方案,终于和谐了,没想到今天还在打。温州人情之浓,确实超乎想象,倒像是我以往在边疆玩的时候遇到过的山民。可见人多偏见,以往对温州的看法,想当然耳。
这几天病得七荤八素,反正干不了什么,索性也写篇博客玩玩。在温州四地见了不少人,最值得一记的当数文成的大炳。前几天刚从网上买了画框,把在瑞安得的木活字印刷的李白诗句装好;同时得的一条黑底红花的手工布,回来后就一直铺在矮柜上。昨天刚上网查了,在平阳吃到的与海鲜蔬菜同炒的黄年糕原来叫“黄粿”,里面用的是桅子木的汁液。且按下不表,先记泰顺三条桥。
三条桥位于浙闽交界的大山中,中间是清澈的溪流,两边是浙闽间的古道。不见人烟,也不见耕地,想来这桥建来只为方便行旅。那天在泗溪看完姐妹桥,又看了雪溪胡家大院和仕水矴步,我问了一句:三条桥可好走?陪同的仕格(阔爹叫他“格格巫”)说不知道,海舰说:我带你们去。
确实很偏,难怪年轻的格格巫不知道。一条仅容两车勉强交汇的乡村公路,不见车辆来往,我便知这一定是个好去处。
停车的时候,下起雨来了。海舰问要不要等雨停了再去?我说雨中廊桥不是正可以发挥它的功用吗?于是一行人沿着古道往下走。雨越下越大,两山间只见溪水又长又白地激荡着(用阔爹旧文句),丰荗的植被把路都遮挡了,当看见三条桥时,分外觉出先人的温存体恤。廊桥也叫风雨桥,风雨中的行旅,于大山间负箧奔波,得此暂栖之处,当何等安慰。
三条桥的桥裙上,有人题了几首诗词。那首七绝实在是烂,倒是旁边有一首点绛唇还有点意思,记之如下:
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
旁边有人用自来水笔也写了两首点绛唇,“和无名氏”,一首曰江,一首曰溪。和诗如下:
陌上花繁,玉虹凌波倚平阑。枕泉湍湍,忆君相见欢。故地重游,莺啼叹尘缘。离歌尽,暮烟青山,曾照瓯水寒。
最是三条,环佩琅琅裙裾曳。石滑草长,不尽别时意。痴学尾生,决绝抱柱信。百千叹,寒梦易回,缺月冷界溪。
平仄都不对,前作较佳,至少韵脚是对的(齐部韵和鱼部韵通押,“去”字用了两遍)。点绛唇是用仄声韵的,和诗的第一首用的是平声韵,第二首的韵脚更乱。应该是两个通文墨,但不谙音律之人所写的情不自禁之作。若说和诗的作者只是好事之徒,似说不过去,所以我把三首词放在一起读。
两人曾在某年五月“陌上花繁”之时同游三条桥(“与君依依解笑趣”,“与君相见欢”),仿佛是一次美丽的邂逅。女孩当年是穿着裙子走山道来的(“环佩琅琅裙裾曳”)?往回走时古道上也似今日被雨水打湿(“石滑草长,不尽别时意”)?后来男的那个先来了,不知“人面何处去”,但见溪水“东流去”,惆怅题词而回;他思念的那个人后来也“故地重游”,看到前作,知对方情深,难以忘怀,却惟有“百千叹”,见“暮烟”、“缺月”方回。
不管怎么说,那“千万缕,溪水难寄”的相思,终于还是寄出去了。
点绛唇这个词牌最适合写小儿女态,作者在三条桥触景生情,顾不得词律约束而直抒胸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前作是用毛笔写的,作者既大费周章,携带笔墨来此荒僻难到之地,显然是有备而来,这就使这个故事显得有点无趣。当地的朋友说,两人因父母反对,在三条桥分手,后来殉情了。这就更无趣了,完全是一个俗套的故事,而且也与词作的内容不符。
和诗中的“痴学尾生,决绝抱柱信”,还有“无名氏”云云,令我想起电影《爱在日出之前》和《爱在日落之前》的情节。两人既不知对方姓名,也没留联系方式,仅约再在三条桥相见?抱柱苦等的是谁?另一位何故爽约?中国诗的好处是令人不能不对自己的情感加以收敛与节制,因而成就一个令人回味的故事。雨中寂寥,细细参详这个故事,令三条桥之游备添兴味。
病中无聊,也填一阕点绛唇玩玩:
最爱三条,奔来溪水合音律。绛唇一曲,谁解其中趣?野老相传,荒渺无凭据。痴儿女,后先相续,何不双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