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晓波
张晓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66
  • 关注人气:7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鼎之轻重,可以问吗?

(2010-05-09 03:45:28)
标签:

杂谈

鼎之轻重,可以问吗?

 

 

新《三国》主题曲,有“鼎之轻重,可以问吗?”一句,听来总有点逆耳。

“问鼎”,贬词,史家书此,以戒乱臣贼子。司马光编著《通鉴》,于名分之际,最为关切。胡三省注《通鉴》,数以原典注“问鼎”,实有教于读者。

“问鼎”一语,出自《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战国之书,或毁于秦火,汉初之儒传之。我疑心,这段话的内容,有汉人增补,“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一语,出自周使,未免唐突。

周鼎,周王室传国重器楚子问鼎之轻重,史载此,明楚子有不臣之心。赵翼言,古来只有禅让、征诛二局,其权臣夺国则名篡弑,常相戒而不敢犯。汉兴,儒生以为汉继周室,或于此处补了周命七百,以明汉代周顺天应命之意。

周王伐纣,义焉非义,春秋诸子,早有辩驳。景帝时,儒者辩“汤武革命”,儒之右派,以为革命非法,汤武弑其君;儒之左派,以为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景帝不能止辩,唯巧言搪塞而已。由是观之。“征诛”合法与否,汉初尚难有定论。

然汉与周,又有不同。汉之有国,在于诛暴秦。秦二世而亡,享天下日短。汉开国之君臣,皆楚人,本与秦无君臣之义。汉室以为,汉继周室,周主木德,汉主火德,木生火,故汉儒辩“革命”,无关汉家取秦之合法与否,初无障碍。至于西汉末,五德终始之说大行,乃有儒者以为汉德将衰,劝帝禅让者,终至于王莽篡汉。莽将篡,史言太学生上书劝进者万人。太学生,皆儒生也。于是,也可见王莽篡汉,非仅凭籍外戚之威柄,亦有舆论之鼓动。光武再造汉家,再无儒者言禅让之事。

及至汉室衰微,黄巾作乱,中央之权,归于牧守,天下遂分崩离析,诸侯争雄。然而除袁术匹夫外,无人敢问鼎之轻重。曹孟德削平诸侯,一统北方,乃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此语似有不臣之心,但也有微妙之处。史载,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且称臣于殷。

曹孟德三分天下有其二,自言为周文王,其意在称臣,以汉臣始,以汉臣终,守汉之臣节,非问鼎之意。后世以孟德为汉贼,实有误解,建安之初,乘舆播迁而诸侯观望,汉家哪还有天下?微孟德延二十年汉祚,“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然曹操又终为汉贼,此曹丕篡汉后,后人议之。

   此为曹孟德名节辩诬。

   鼎之轻重,以儒家之道统,终不可问。赵翼以为曹操奸之雄者,开数百年“禅让”之例。以魏代汉,此曹丕所为,非孟德,此赵翼之失。三国之际,国家虽割裂,然君臣大义,终不敢忘,司马氏三世执魏政,至武帝,始行“禅让”。至于刘宋代晋,尽诛司马氏,斯又下之。晋宋之间,上古、中古之贵族制,渐进败坏,国家之制,以俸禄易爵位,庶族执国命。上下用命,唯有利禄,此南北朝何以易君主如敝履。

   曹丕承曹操之业,不得已而创“禅让”,而后六朝“禅让”之滥觞,又非曹丕所知也。

   古之良史,记事载言,无不以《春秋》为圭臬,孟子言,“孔子编订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曹孟德贵胄之裔,通经明义,岂能不知春秋大义。孟德志在“汉征西”,而逢乱世,不手自削平诸侯,非但己命难保,宗庙亦不血食,而遗乱臣贼子之笑,恐孟德不取。

 

2010593:44: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