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年个人阅读:古典之惑

(2007-12-11 12:01:14)
标签:

人文/历史

 

我的2007年个人阅读:古典之惑

 

作者 张晓波

 

检索自己一年读书,发现认认真真读完的寥寥无几,很多书,翻了个序言或者重要篇章就没有读下去。年初的时候,给自己订了个读书计划,要倒退着往前读书,直接读二十四史,从清开始一直倒退到西周。这种雄心壮志,注定是要失败,最后的结果依然是乱七八糟看历史,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

年初,今年第一本认真读完的是朱维铮重版的《走出中世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五六年前,我在旧书摊上掏到过此书,没有读完就被人当宝贝要了去,于是对这本书我特意留了个心眼。“重”版与“旧”版,只一字之差,凭我印象,如果把《走出中世纪》新旧版放在一起对比,大约厚度差一倍。

朱维铮先生的书,除了这本《走出中世纪》以外,我已经收集了《音调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三联书店)、《经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印象中,朱维铮先生没有鸿篇巨制的经史专著让我去啃——其实我也未必喜欢啃,他的文章,风趣风雅,面目可爱,寥寥几笔,便能准确而出新地圈点一个近世的思想人物,非博学鸿儒不能办。喜欢读朱维铮先生的文章,未必是我赞成他的观点,比如这本《走出中世纪》,着重评点中国明清以来思想政治走向,并且对传教士与中国的近代化做了着重的研究。做历史的,难免会有一种找病根的倾向,本书初版的八十年代,文化热方兴,批判封建主义余孽的呼声依旧很高,现代化研究与讨论风靡学界,旧版《走出中世纪》我认为是八十年代的一个学术语境中的产物。今天看来,就本书的书名而论,何谓“中世纪”?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严格勘定的学术议题,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将西方历史学、社会学中的一些概念勉强移植到中国古典的语境中,即能方便分析的深入,同时也可能陷于一种比附的浅显。

读《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中,我也顺便把《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2007年7月新版)、《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版)粗粗读完。放在一起读,是因为我认为他们是同一类型的书,探索的问题、方式都是一样的,遗憾之处也显而易见,都在以先入为主的观念为现代性在中国的展开寻找说辞,我们是否能抛弃这种后天的成见?今年读的近代史研究的书中,我还是以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黄彰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3月版)为最佳,虽然两本书表面上看,是做了很多翻案文章,观其实质,却不仅仅在材料上大量推陈出新,而且相当大一部分基本上推翻了我们对近代史的陈腐见解。分寸得当地述说历史的复杂性,相当不易,放弃成见以及方法论偏见,更属难得。

樊树志先生的书,我也喜欢读,与朱维铮先生的短章集结相反,我倒是喜欢樊树志的几本大部头的书,如《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万历传》(人民出版社)等。为什么?樊树志先生的厚书的最大优点就是史实丰富、脉络清晰,而他的短章最大缺点也是文笔一般且难见细致。《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中华书局2007年4月)刚出版就读了,虽然这个书与他本人的《崇祯传》(人民出版社)多有重合之处,但总体看来,此书是近些年来所谓明史热中写得最好的一本较通俗的明史读物。另外一本值得读读的通俗历史读物是《匈奴史稿》(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陈序经教授的这本书内容大致来自于《史记》与前后《汉书》中的《本纪》与《列传》,陈序经教授这本书大约不是最后定本,而是编辑根据他的一些稿子选编的。

每次逛北京几个大的学术书店,都会看看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版)卖掉了没有。因为这本书是浙江人民出版社《政治与社会译丛》中的一本,卖没卖掉,显而易见。结果总是失望居多。这是很有趣的现象,波兰尼的对手哈耶克那本并不重要的《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版)同样也收入在一套丛书中,而我总是发现后者很“畅销”。《大转型》是我期待已久的著作,一遍下来,仍然觉得不过瘾或半懂不懂,与哈耶克的数理模型式的经济学理想分析不同,波兰尼的经济学方法更偏向于社会——历史学,处理事物的复杂化、时间的连续性、事件的延伸度,这些手段一般都是社会——历史学者采用的,波兰尼在本书中的结论可能更耸人听闻:完全依靠市场,可能走向毁灭的深渊。这个论调,与以米赛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大相径庭。不过,我更喜欢的是波兰尼的方法论,社会——历史学方法论运用到经济学领域之后,显然比纯粹的数理模型可爱得多,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社会——历史空间之中。

李零今年着实是流年不利,《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真可为是引出了一大片的“茶杯里的风波”。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非常可异,几乎所有的对李零的批评与谩骂,都和这本书的内容无关,李零的书试图还原孔子的本来面目,而批评者批评的却是李零对孔子的态度不诚恳或不虔诚,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仅仅是因为李零的题目“丧家狗”而引出这么大的风波,这个事是我今年始终有些琢磨不通的地方。

这一年,围绕历史在阅读,而关于中国古典时期的历史,深陷其中,却又捉摸不透。

 

此文已有买主,媒体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12月13日购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