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崇祯末年,迁都之议,其实也并不算是秘闻了。内忧外患,迁都也算是个良策。
十七年,壬辰(初三日),明帝召见左中允李明睿。明睿,南昌人,以总宪李邦华、总督吕大器特荐起田间,召对德政殿。明睿疏请亲征,言:“成祖出漠北、世宗幸承天,上宜先幸山东,驻跸藩邸,即凤阳为行在。麾召齐、豫之师,二路夹进,则西征可以破贼,“此中兴良策也”。
上面这段故事来自于《小腼纪年》。李明睿这个人生于万历十三年,死于康熙十年,是吴伟业等人的坐师。上边说起李明睿于田间,又亲自召对德政殿,看来崇祯对此人是非同寻常的器重。这段亲征的高论,还有下文。
明季,做臣子的挟私偾事多的是,没人关心君王天下事,崇祯要议饷,希望丈人周奎带个好头,老丈人就出一万两意思意思,等大顺进来以拷饷,国丈周奎一次就拿出五十多万两,出手就大方多了。周奎只是一个代表,相对大臣来说,周奎是皇亲,明之兴亡,毕竟还是朱家的天下,李自成来了,不过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已。国事陵寝,大难临头,台上唱戏大悲欢的,大概只剩下崇祯一人。《明史》北京城破,忠臣不太多,规模之壮烈,远不如成祖攻破南京。至于后来清军南下,则是另外一回事。
回到这个故事上来,李明睿接下去说了一番我们现在的人都知道的话。
(李明睿)又屏左右,陈:“贼信颇恶,惟南迁可缓目前之急”。明帝曰:“此事未可易言”。因以手指天。明睿曰:“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忧”!明帝曰:“此事我久欲行,外边不从奈何?尔宜密,泄则罪汝”!还宫,赐宴文昭阁。
实际上提这个建议的应该还有周后,就是糊涂蛋加老混蛋周奎的女儿。
(周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
崇祯帝不是糊涂虫,显然知道事情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迁都是唯一的对策,但是不行,“此事我久欲行,外边不从奈何?”不是崇祯不想,是外边不从。
外边怎么不从?《北略》、《明史》、《小腼纪年》记崇祯十七年,都讲了很多乱哄哄的故事,比如朝会朝臣就到首席内阁大臣一人,文武站错队,等等,很有戏剧性,而且我相信这些故事都是真的。但是外头怎么不从,我没有看到。我猜,从后边故事的发展来说,文武勋臣不从,大致来说,还是不愿搬家。朱家的天下,怎么搬家都是他朱家的,文武勋臣一搬家,家产可就是贻贼了。上下睽隔到这个地步,事情当然不可收拾。
实际上,崇祯需要个下台阶,李明睿把这个窗户纸给捅破了,但是李明睿是刚刚从田间提拔起来的,顶多也就是个顾问的角色,在朝廷中没有话语权。若是内阁六部轮番上书,请御驾亲征,大约这个台阶就下了,迁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我认为,这里边没有什么儒家的伦理大义的说辞可以责难。皇帝知道外头不从,肯定是已经试探性地问过。小集团的利益鼓动舆论,舆论以“公义”的名义挟持朝局,这是明季的大特点,阉党东林,无不如此。从这个角度说,明季有部分现在所谓的“臣主”气息。崇祯打压了不讲仁义道德的阉党,自然要依仗满口仁义道德的东林和正人君子们。同样是逃,咸丰就光明正大地打着亲征的旗帜跑出了北京,可见,还是要“内断圣心”。
迁都这个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就可以结束了。不过御驾亲征的故事另有版本,崇祯不能去,兵部尚书、大学士李健泰很能表态,要求代为亲征,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劲”。乱哄哄纷纷作鸟兽散的节骨眼上,崇祯明知李健泰是纸上谈兵,还是死马当活马医。李健泰在北直隶兜了几个圈,最后降了顺军,也不失高官厚禄。
末世故事的版本,往往雷同,君不君臣不臣是最好的版本,也给后朝继起提供了政治叙述的合法性,如秦朝、如东汉。如果是外族入侵导致亡国,故事的结局可能如南宋例,忠臣义士死社稷,天下亡。
明朝的故事最讲不稳妥,君王死贼,大臣变节,叙事就造成了难度。崇祯朝,翻翻《明史奸臣传》,数量最多。显然,清朝的叙述这个故事,要讲成两个版本,皇帝无过,臣子该死。
2007年9月17日1:38:5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