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书,该多重为好?

(2007-08-17 03:06:45)
标签:

人文/历史

 

 

最近读书恢复点状态,又开始啃起了《南明史》。言归正传,我要说的是“重量”,这个是我读《南明史》的最大心得。
“重量”就是重几斤几两,不是多有文化多有品质。这个问题读任何书、杂志、报纸都在碰上。
报纸绝对是个伟大的发明,就一张32开或者16开本的纸,正反两面就涵盖了所要的新闻事件,而且很轻便,怎么都可以看,床头、厕所上、公共汽车、人行道上,总之,能看书的地方都能看报纸,归根到底,报纸的最大优势是基于重量上的。你说网络新闻多,这个自然,问题你不能带个笔记者走人行道上就看了吧?手机上wap也是个取代报纸的好办法,问题是那屏幕这么小,缺少容量。还有wap费、手机电量等等瓶颈都在制约wap技术,所以短期之内,wap要取代报纸的新闻,可能性不大,网络要击败报纸,可能性也不大。只不过网络能在广度上超越报纸,但这个前提是你需要做电脑前,慢慢去看。我猜,蔡伦发明纸(这个说法不确,这里就不考证了),估计当时就是为了给皇帝看报纸方便,需求产生技术革命嘛,一堆竹简做的各地新闻,皇帝和帝国的高级官僚们看着多不容易啊。
再说杂志,杂志是个好东西,好就好在轻,地铁里的知识分子和白领们人手一编的《读者》(或者《知音》等等等等),为什么不是拿着《史记》?我想就励志水平来说的话,《史记》比《读者》强多了,问题大概不仅司马迁的古文字不太好懂,更可能是因为太厚太重。国内哪个版本的《史记》都厚,最起码也是400页左右,我毛估算下,大概有半斤重,拿本半斤重的书挤公交挤地铁,这方便嘛?显然不太方便,知识分子和白领又不是举重运动员。我看的这个版本的《史记》2斤重,更不靠谱。
跟杂志和报纸比,书显然是个最蠢的东西,以前读书讲正襟危坐,读书是件重大的事情,像我这等爱躺着看书的同志显然不合格。就拿顾城的《南明史》来说,3斤重,我怎么拿都不爽,就算捧也是捧不动,到最后被逼得正襟危“趴”(趴床上),才算天下太平。问题又出来了,趴久了,也不舒服,没办法,一次只能看20页,耐心就到头了。绝对不是我不想看,是被形势逼的。
我得出的结论是,一本书要畅销,从重量上来说起码不得超过半斤重,纸张重量的成本决定了定价应该在20块钱上下。
另外的结论是,凡是喜欢出重得要死的出版社(比如中华书局、商务等等),麻烦照顾下我这等臂力持久性不强的同志,尽可能多分几册。照我看,这么厚、1200页的《南明史》分成四册就好读多了嘛。干嘛非弄那么累?司马迁写竹简上是没办法,那会还没发明造纸术,他分章列传,还不是为了大家读起来方便嘛。免得劳动人民举着几十顿竹简看,如果《史记》用竹简出版的话,只能卖给李元霸看了,宇文成都看不看得动,是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