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明清之二:攘外与安内

(2006-12-30 17:35:39)

                 攘外与安内

 

 

作者:晓波

 

 

 

http://www.mrzl.com/newss/mr/uploadfile/UploadFile/20064595126157.jpg

 

                      崇祯帝朱由检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明帝国在内忧外患中死去。标志性事件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这一年,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太平的一年。北京城在一个月之内两度易手,走马灯似的来了三位皇帝和四支军队:三位皇帝是崇祯帝、李自成和爱新觉罗·福临;四支军队是明军、大顺农民军、清军和吴三桂叛军。

天下要大乱,或许士大夫和老百姓都想到了。黄河以北连年天灾人祸,蝗旱交加,灾民饥饿到“人相食”、“枕籍而死”、“百里之内不闻人烟”。照理说,出现这种情况,朝廷有义务赈济灾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朝廷的赈济始终没有来,非但没来,辽饷还要招收不误。所谓“辽饷”,就是和东北建州女真打仗用的银子,随着东北战事的“屡战屡败”,辽饷就越征越多。辽饷始征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主要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到四十八年止,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计520万两。崇祯四年(1631),又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667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征银552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740两。对比之下,万历五年的国家税收总收入不过是436万两银子。

羊毛来自羊身上,民到了“人相率而食”而辽饷一天高过一天,难免就是逼民为寇。有了寇,朝廷就有必要剿灭,寇势越剿越大,于是又弄出“练饷”、“剿饷”。于是,大明朝的局势从万历末年的攘外到了崇祯朝的“攘外与安内”并举。当然崇祯不是西太后,能想出个“量中华之无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妙计,崇祯的脑袋里满脑子是祖宗的江山基业,要做中兴之主。辽东自不能让与满洲——况且即使崇祯拉下天朝上国的脸把辽东让给了满洲,也未必见得满洲肯就此罢休。流寇也是要肃清的,不肃清,流寇就要夺了祖宗的江山基业,崇祯帝岂不是有负列祖列宗?于是,攘外与安内两策并举,终至亡国。

崇祯帝的最高决策对与不对,当然留待后世很多讨论。当时就有大臣建议放弃北方,迁都南京,崇祯也有此想。但是等到他真的想迁都的时候,农民军已经把退路给堵了。一朝天子,当然拉不下脸来给新朝天子当顺臣。所以也只好以身殉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实际上明朝末年遭遇的尴尬不应当仅仅归之于政策性失误。中国传统王朝的税收特点就是以农业税为中心,古圣的教导也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照顾农民的利益,尽可能少征收农业税,这是帝国稳定的中心任务。推行轻徭薄赋势在必行。问题是,有限的财政收入根本经不起大规模的战争。打仗自然是花钱的事,但是打仗的银子肯定是要从黎民的口袋里出的,作为暂行的手段,如果辽事在一两年之内平息下去,自然是户部出点亏空而已,战争悬而不决,就逼迫了朝廷征收新税——辽饷。新税本身只是一种暂行的办法,目的还是把辽事给迅速解决,但与建州的战争从万历末到崇祯死,整整打了三十年,辽事非但没有解决,还硬生生打出一个可与之争天下的强敌。这时候,黄河以北的一场旱灾下来,帝国就猝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