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忘记,第一次读鲁迅是什么时候,没有疑问的是,肯定是一篇课文。可以肯定的是,尽管语文老师再四解释,狭隘的知识面与幼稚的心灵,注定一个中学生是无法理解鲁迅的。至于现在,尽管在众多的专家学者的帮助下阅读了一系列关于鲁迅的论述,我依然没有勇气说我已经理解鲁迅了。在阅读鲁迅的一系列杂文、小说之时,我只能凭一种下意思的感觉意识到,鲁迅的文字或思想所营造的是“战斗的无望世界”。
我使用“无望”,而不想使用“绝望”。我觉得鲁迅先生并没有绝望,人如果绝望了,就没有必要去战斗,去抨击,去猛烈地攻击旧世界以及新世界中的“遗老遗少”。“无望”是这样一种思想世界,鲁迅先生在与旧世界的战斗中,捍卫的似乎是新世界,新时代的价值系统,但事实并不如此。在鲁迅的时代,新世界梦想曾经冲击过从“大清帝国”走出来的新知识分子,但 “民国”似乎也并不是个合理的答案。在对过去与现在的怀疑之中,或许我们可以说,鲁迅先生是夹带着一种未来的论证的。“未来”——战士、青年、真的猛士、年轻的朋友,这些词汇屡屡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之中,未来又在哪里?作为一个曾经推翻“帝国”,建设民族国家的“周作人”来说,未来的期待仅仅是“未来”,而不是一种能够清晰把握的未来。正像他在散文诗《过客》中所阐述的一样,“我还是走,还是走的好吧”。未来也就是一种行动,一种面向理想而不屈的奋斗,但究竟什么是未来,这不是先生所能回答,或许更是先生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先生已经逝世70周年。时代已经跨跃了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动乱、最惊心动魄的二十世纪。世纪之交,我层发奋阅读先生的作品。然后则又深深跌进一个由先生构造的文字世界,满洲人的骄横,革命伦理的强蛮,遗老的蠢笨,文坛的党同伐异——包括先生自己也参与了进去,这个世界投射到先生的文字中间,变得更加狰狞与无望。
或许,“反抗无望”仅仅是行动,“无望”后的“大希望”才是先生所有的大世界。但,我们不晓得,这个大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现代人生活在鲁迅的所渴望的“大世界”之中了吗?未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