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心手相应

(2009-06-16 18:30:07)
标签:

西狼

说东道西

心手相因

熟能生巧

庄子

庖丁解牛

杂谈

分类: 读书自然有收获

    《庄子·天道》中有一则小故事,本意不去追觅了,讲一位老师傅削车轮(那时的车轮是木头的)的技术“不许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老师傅的手法经过多年的历练,已达到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绝妙境界,很自然地随手就可以做得恰到好处,慢一点嫌少快一点嫌多。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手法的奥妙和技巧已“烂熟于心”,存乎于潜意识中了,这就是“心手相应”。

 

    要达到“心手相应”的境界,我以为有两点是必须的:

 

    一个是“自己动手做”。“应于心”的前提条件是“得之于手”,而且要“手熟”。譬如开汽车,如果只看书本上的原理按图索骥,或听师傅如此这般一讲坐上去便开,那车十有八九动不起来,动起来也难保不出事故。只有在师傅督导下,自己一遍遍练下去,慢慢手眼脚协调起来,达到收发由心,那车开起来才有人敢坐上去。世上百业,理出一辙,无论做工、务农、学文、学理、写字、画画,如果只囿于前人的经验,抑或书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不亲自动手做上千百遍,亲自历练一番,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基本体会,“应于心”也就无从谈起,自然会闹出“画虎反类犬”的笑话。

 

    另一个是“持之以恒”。自己动手去做了,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仍然不能“应于心”。君不闻熟能生巧,这“巧”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练的“烂熟”,才能生得出来。《庖丁解牛》中那位庖丁师傅,之所以在方寸之地挥洒自如、毫秒之间游刃有余,就是因为解过千万头牛、练过千万次手成竹在胸的结果。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不可能练出一手“绝活”,更谈不上“心手相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