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西狼
西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689
  • 关注人气:8,8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招安”与制度创新

(2007-12-14 20:16:21)
标签:

人文/历史

读书有收获

大宋王朝

赵匡胤

招安

制度创新

西狼

分类: 历史是个故事会
    “招安”与“制度创新”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近日读书读到关于宋朝“招安”的相关内容时,却联想到了制度创新。在下于制度创新纯属外行,也不是什么专家名人,胡说一气至多贻笑大方而已。所以,来个外行凑热闹,不妨说它一说。

    说起“招安”,朋友们都耳熟能详,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水浒》话本在中国的普及。其实,在北宋末南宋初,“招安”就是统治者设计的一种制度,一种用和平方式解决被统治者武装斗争的制度规定。在中国大一统王朝中,由职业军人赵匡胤开创的宋却最不硬气最少霸气,大概是怕军中老部下学习自己好榜样,杯酒便释了老伙计们的兵权,于是宋的国防建设就乏善可陈了。面对辽、夏、金等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先后的环伺和觊觎,宋王朝无力两线作战,对内逐渐开始用招安的办法来解决造反者的问题。何竹淇老先生1962年编纂的《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辑录了宋代433次“农民战争”,其中宋高宗时期92次,被招安的23次。

    应当说,在当时的情景下,“招安”不失为一种好的制度设计。首先是成本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中国古时候农民起义抑或诸侯割据从来就没有真正消除过,比之大唐帝国的强力清剿,宋帝国的招安确实省时省力,任谁都知道打仗打的是银子,最终耗得还是民财民力。其次是收益大。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和少许银两(与打仗相比较)和几顶不胜值钱的官帽,兵不血刃为国家增加一支野战部队,还可以拉上前线抵御外辱或让其同其他反政府武装鹬蚌相争。三是风险小。谈拢了便可免了兵血之灾,谈不拢顶多赔上招降官员的性命。

    但是,“招安”这劳什子有一个漏洞,没有引起官家的重视,遂演变成了流弊。一般而言,招安后造反队伍的首领,大多被委任以官(不给官人家也不干呀!)。未成主流时倒也没什么,到了北宋末南宋初招安招得多了,问题便出现了:人们发现造反成了做官的捷径,这不鼓励“造反有理”嘛!不少人就开始动歪脑筋了,包括一些文化人大富豪等等也开始赤膊上阵、舞刀弄枪了,就像宋江上了梁山立马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日思夜想的就是被朝廷招安。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就这么个漏洞,没有发现抑或发现了没有去堵,一个有利于统治的制度设计成了投机者的投机平台。

    所以,在下认为制度创新就是个查补漏洞的技术措施。任何制度设计都很难周全,或多或少会有漏洞。就像雄霸天下的微软windows,也是漏洞连连。让人称道的是,一旦发现漏洞微软就会提供补丁,正版用户可以自动下载堵上这个漏洞,所以大家就蛮喜欢用它也很放心,微软的查堵漏洞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制度也是一样,只要顾及到某一时期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大多数人接受,就应当算是好制度。但若不及时补上漏洞,时间长了自然会出大问题,这正是“招安”给在下的启示。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注:文中引用了王学泰著《发现另一个中国》的相关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