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文理分科,家长和孩子的选择之痛》后,就一直痛着。感谢博友们热心出谋划策,我们也在到处求医问药,无奈这“心痛”之症还真难治。难治也要治啊,这治病的药是学校的命令----明天必须交孩子学文学理调查表。
夜十一点半钟,学校的“最后通牒”沿着那根细细的电话线,抵达千里之外的我,妻和儿的意见不太一致,烫手山芋被这两个家伙远远扔过来了。妻自然偏重理科,一来我们夫妻俩都是学理的,不说感情对理科的感觉还是有的;二来朋友都说理科院校多招生也多,将来就业选择面广,保险系数大一些;三来以后考研究生理转文容易,文转理就难了。虑之远矣,可怜天下父母心!虽是常规之理,却是社会的思维共振,理儿挺能打倒人的。再问儿子,心动在文科,也是振振有词。第一条让人啼笑皆非,学理的话习题演算太多,会占用大量时间,就算把一道题作上一百遍,将来有什么用(这小子肯定惦记着他的网站点击率和奇幻世界的精彩!);第二条理由开始进入实用了,学文相对轻松些,可以做点其他事情,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儿子文理科目的学习都还可以,文史地相对强一些。第三条理由倒让我有点刮目相看了,儿子说已对今年国内文理科前十位高校在本省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论是顶尖高校在本省录取人数没有数量级的差异,理科比文科只多出五分之一,而拼理科的学生同文科比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了。瞧瞧这小子,野心还真不小!最后,儿子坚定地反问,老爸,你说十位以后的学校我会上吗?看来,这段时间儿子也没闲着,分析是理性的而非一时之兴,这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该说说我的考量了: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子的理科成绩虽然也不错,可打小喜欢文,记得五年级时,逮着我刚买回了的柏杨著《中国人史纲》一口气读完了,竟然能从头到尾将书中的主要朝代和大事说个八九不离十。六年级时写了几个科幻短篇,也有几分模样,很得同学们的喜欢。上中学后,更是在中国历史呀、亚洲欧洲史呀、哲学宗教、国家地理等等方面不吝时间,兴趣一直盎然,这种指向大概会保持下去,那么何不顺水行舟呢,我想。
第二,气可鼓而不可泄。高一下半学期开始,儿子就在琢磨学文学理的事情,其间与我们谈过,征求了他姑父、姨夫、姨妈等的意见,也与要好同学进行过广泛探讨,现如今像是真下决心了。有没有决心是能不能做好一件事的前提,这时候拔了气门芯儿,瘪的是自信心,恐怕有百害而无一利,还是加把劲得好。
第三,扬长比避短更有益。扬长和避短之间的选择,我觉得扬长更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长处发扬光大,是一件顺势而为的事情。儿子文科成绩确实不错,选择学文就有一个比较牢靠的基础,能够保持一个较高的起点,有利于加长长项,加上很好的数学功底,应当有搏一搏好学校的条件。
有此三点考虑,我将票投给了儿子----报文科班。“通牒”之夜,不得不作的选择就是最终的选择,心头一块石头放下,终于如释重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