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手机报》上有一则消息:“端午节将至奢侈风吹向粽子”。大意是商家钻国家尚无粽子标准的空子,今年推出了不少“另类”粽子,如鲍鱼粽、忌廉栗蓉粽、XO酱蚝豉虾干粽、法国鹅肝咸猪手粽、鱼翅粽等等海鲜、西式粽子,150克竟要价30多元。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味很浓的传统习俗,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来自楚国三闾大夫屈原,遭馋去职的屈原因国破于五月五日那天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爱戴他的楚国百姓把粽子掷江饲鱼以保其身,以后吃粽子纪念屈大夫遂演化成了端午节的习俗。粽子吃了几十年,那淡淡的清香一直没有腻过。小时候是家里自己包,每过端午节母亲就上街买来宽宽的苇叶和上好的糯米,和祖母一道包出一大盆有棱有角粽子,不用绳子捆扎竟不散开。成家后,端午节时妻子也包粽子来吃,但要用细绳来捆了。再后来,市场上开始卖成品粽子,买来吃吃倒也方便省事。
现在日子好了,社会分工细化了,商家们把粽子做得漂亮点,卖得贵一点,只要有人愿意买,本也无可厚非。不过,今年的粽子竟走了月饼的路子,把一个小小的玩意儿硬生生折腾成奢侈品,就不仅仅是丢掉“那一缕清香”的问题了。这天价粽子吞噬了粽子本身蕴涵的文化符号,成了奢靡风气推波助澜的工具,难道国人真到了富得流油的地步了?再说,这天价粽子大概没有几个人是买来自己享用的,也不会有几个人拿来孝敬自己的父母,其“供奉”的含义不言自明,小粽子反映的是大问题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