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统一涨价彰显企业的竞争乏力
(杜文/文)有消息报道,在持续上涨的原材料成本压力下,方便面生产企业也开始纷纷涨价。7月26日,在华龙、白象带领下中低档方便面价格进行整体上调,平均上涨幅度在20%以上。
近期,粮食、鸡蛋、食用油等食用品价格上涨已成定局 ,商务部25日发布的监测显示,16日至22日,全国食用农产品中,除水果价格下跌外,粮食、食用油、肉类、鸡蛋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这些产品是生产方便面的主要原料,这些原料的价格上涨无疑会直接地传导到方便面上去。
现实情况表明,方便面价格上涨是符合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如果在原材料上涨的情况下而产品仍保持原有的价格,那么企业就难以维持再生产,不利于行业发展。因此,行业协会讨论的结果是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等十多家知名企业全部参与近期调价行动,这些企业的产品市场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然而,在原材料上涨引起的方便面涨价已经成为合情合理的举动情况下,方便面涨价却因行业协会出面进行统一涨价遭遇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认为是在涨价的过程中形成了“价格卡特尔”,涉嫌违法。
既然因原材料上涨导致方便面价格上涨是合乎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也是合情合理的举动。那么,对方便面涨价的质疑是否是无理取闹还是故意难为企业呢?专家和媒体方便面涨价的批评和质疑本身是有利于规范市场行为,有利于一个有序竞争的市场的发育。因为行业协会统一进行协调来进行涨价就不能不排除“价格卡特尔”的存在。同时,也不能不排除价格垄断的现象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这种利用协调的方式进行价格上涨不加以抑制,如果示范效应产生后传递到其他领域,其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对方便面涨价是否涉嫌违法的质疑是非常必要的。
如此看来,方便面涨价及对方便面涨价方式的质疑好像都没有错误,那么产生这种结果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实际上,方便面为什么涨价的事实是清晰的,方便面涨价不存在着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方便面应如何涨价的问题。
法律界人士指出,某个企业为了缓解压力涨价的单个行为,这本身无可厚非,是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但是如果多个企业、且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联手进行涨价的行为,那么就是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是违法的。而方便面却恰恰选择了联手涨价的方式。
实际上,方便面企业联手涨价的方式彰显了企业对市场竞争风险的畏惧的心态,在这种畏惧心态的驱使下采取了利用行业协会出面统一协调的方式进行解决,最终引发了质疑和争议。
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方便面不是统一涨价而是某一个或部分企业为缓解压力涨价,而其他企业仍维持在原有的价位,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是,涨价企业的产品最终会价格高而被市场抛弃。从而咬牙撑着的企业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最终淘汰涨价企业的产品。那么一场因价格引发的行业洗牌在所难免。这种结果最终导致涨价和不涨价的企业都遭受到损失,即涨价企业失去了市场,不涨价的企业赔钱赚吆喝。显然,这种结局是企业不愿看到的,因此,方便面生产企业选择了另一种投机偷懒的方式:行业协会出面进行统一涨价行动。但这种选择却不自觉地触动了法律的敏感地带,遭到了质疑和批评。
市场经济是存在风险,存在竞争的,这种风险和竞争促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促使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而这种风险和竞争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价格。遗憾的是,中国方便面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形势下,没有直面困难,从诸如提高生产技术、降低其他成本等方面入手消化成本上涨。而是选择了一种投机、偷懒的方式,利用行业协会出面统一涨价来缓解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从而避免了竞争,化解风险。显然,这是取缔了市场最有价值的所在——竞争,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