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与娃哈哈纠纷中的遗憾
(杜文/文)近日,富有个性的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爆出法国达能欲低价强购娃哈哈非合资企业,消息传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时间,围绕外资饕餮中国品牌的评论与报道频频见诸媒体。
在同达能合资十年之后,宗庆后用“不经意陷入达能圈套”、“民族品牌控制权可能丧失”“达能将在中国饮料业形成垄断”等言论公开把合资双方的矛盾赤裸裸地暴露阳光下。娃哈哈和达能正在经历着合资中的“十年之痒”。
去年,徐公并购案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至今为止徐工并购仍悬而未决。不到一年时间,达能并购娃哈哈的消息传出,再次吸引了众多眼球。只不过不同的是,这次似乎并没有引起争论,宗庆后表现出的保卫娃哈哈这一民族品牌的决心与立场,引起了舆论和业内几乎一边倒的同情与支持。健力宝公司甚至发出了要施以援手的信号。种种迹象表明,一种民族情绪集中地体现在保卫民族品牌上面。在这样环境下,“情”在宗庆后一边。
然而,达能并不同意宗庆后的言论,提出了另一种说法。在达能看来,合资十年之久,对娃哈哈把合资品牌应用在非合资公司提出抗议,是正当的商业行为。达能认为,与娃哈哈的合同是建立在公平之上的,合作伙伴有一天改变主意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一方要改变合同,又对外宣称是受迫使或另一方有恶意,是不公平的。显然,达能集团强调即使整体并购娃哈哈也不存在恶意,是完全按着合同来的,似乎“理”在达能着一边。
本来,中国企业同外资合作,普遍抱有“用市场换技术”的美好愿望,娃哈哈也是如此,然而,十几年过去了,中国企业不仅没有换来高端技术,还丢掉了大部分市场并丧失了一些品牌。一些中国企业难免会产生失落情绪。但是,从娃哈哈的案例来看,达能收购“非合资部分企业”也并非无理取闹,协议中存在这一令宗庆后懊悔不已的条款。这就意味着,如果按着合同做,达能只能给宗庆后两个选择,要么退出,要么同意并购。宗庆后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在企业争执中,正像有些专家指出那样,从商业法律角度,娃哈哈非合资公司使用合资公司品牌的做法值得商榷。在发生任何商业方面的纠纷或者不同理解的时候,无论是中国企业界还是舆论,似乎都没有首先讨论合法性的习惯。
从保护民族品牌角度看,宗庆后保卫娃哈哈是值得同情的。从商业法律角度看,达能的要求也是合理的。
娃哈哈同达能的争执尚在进行中,结局如何难以预料。评判孰是孰非也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从达能同娃哈哈的争端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中国企业同外资的多年的合作后正经历着情与理的纠葛与碰撞。从这种情与理的碰撞中透露出两点遗憾。
第一个遗憾是,中国企业尚未谙熟各种商业规则,也未形成严格遵守商业规则的习惯。十年前娃哈哈与达能的合同条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宗庆后也公开表达了自己懊悔和自责的心情。就是在今天,很多企业也在重复着类似于十年前娃哈哈的疏漏,很多合资公司以欢欢喜喜开局,以不欢而散告终。这样的案例已经太多了。
第二个遗憾是,同外资合作过程中,在开端已经在犯下了一些错误,当意识到这一错误的时候,并没有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解决和弥补。往往以情绪化的方式思考问题,最终反目成仇。对宗庆后的言论表示同情和理解的同时,对于这种方式处理纠纷仍是值得商榷的,最终的结果如何,笔者冒昧揣测,还是需要双方冷静下来进行沟通和协商,达成妥协。其实,合作原本就是博弈之后妥协的结果,情绪化的方式无助于解决问题。
达能与娃哈哈的恩恩怨怨,事实上再次说明了中国企业在同国际跨国公司打交道中仍缺乏足够经验和熟练的技巧。同时,这也考验着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智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