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质疑徐工贱卖"的质疑

(2006-07-30 23:22:12)

对“质疑徐工贱卖”的质疑

作者:杜文

    今天,抽时间又重读了一遍一些同行和向文波有关质疑徐工贱卖的文章。心中也不禁生了一些疑问。质疑徐工贱卖的人底掌握了多少证据?有多少记者掌握了这个证据?根据周国洪的博客文章《徐工贱卖10个亿是个假新闻》内容判断,周国洪可能知道一些徐工到底贱卖与否的证据。但按着游戏规则,周国洪不能把这个证据公开出来。

    有些同行在博客中计算分析着徐工在贱卖问题。根据文章判断,我认为,那种分析和判断是不是有些简单化了?正像有的网友评论一样:“简单的算术题,二年级小学生都会算”,当然这个评论带有情绪化。而我也有这种感觉,有些简单化了。当然,根据公开资料和数据,这种计算方法也没有什么错,通过加减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但是,徐工在谈判中的具体协议内容,尤其新华社记者周国洪在博客文章提到的附加条款内容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次争论的始作俑者向文波也是不清楚。这个附加条款就成了一个装着真相“黑匣子”,一旦打开,一切争论也许就嘎然而止。而问题是,打开这个“黑匣子”对记者来说不是一件易事。如果看过“黑匣子”的人要是看到争论的双方的内容一定会偷偷在笑。

   对于徐工到底有没有贱卖?如果仅根据公开的数据和资料来计算,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另外,徐工也不至于蠢到连作假都不会,通过公开资料就让人一目了然吧?

    近日我采访了一位对并购有相当研究的权威性专家(现在也不好说出姓名), 他对我说,我采访的话题的确很敏感,很多问题交待我也不必说出来,也不能写出来。但是,我想到的一个问题是,权威往往不愿意透露敏感问题的真相,即使向记者透露一些,记者也不会给捅出去,因为记者知道,那样做是缺乏职业道德的。

   根据这个经验,很多人在有关徐工是否贱卖问题上在猜谜语?

   我想,现在质疑和争论徐工贱卖与否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目前没有人拿出过硬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就像是在解决着一个已经有答案但你不知道还有可能永远也不知道的考题,并且这道考题在试卷中只是附加题,即使你做对了也不给你加分,做错了也不给你减分,只是让考官看看做题者智商的高低。

   我想,在没有过硬证据的条件下,就先不作这道考题。先做别的题目是不是更好?如这些题目:外资并购会对自主创新有怎样影响?外资并购对行业发展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外资并购龙头企业是不是在进行“斩首行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