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三写作课教学实录

(2014-03-19 08:13:13)
分类: 谈语论文

 

 

运用“三步推论论证法”指导写作

课堂教学实录

授课时间:2014.3.2

 

一、故事导入释“演绎”

师:先请大家看一则小故事,然后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PPT:工头看见贝克在车间抽烟,很生气。“在工作的时候不准抽烟,贝克先生。”“那么,我什么时候抽烟呢?”“不工作的时候。”“是的,我现在并没有工作。”

1:我觉得贝克先生挺聪明的。

师:怎么个聪明法儿?

1:他顺着工头的话往上爬,给自己抽烟找到了借口。(生笑)

2:那是诡辩,是强词夺理。

师:具体分析分析。

2:他偷换了“工作”的概念。工头说的“工作的时候”指的是上班的时间内,比如上午8点到12点,下午1点到5点,在这个时间段内处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不许抽烟。贝克所说的“工作”指的是一种状态,就是干活、处理事情。

师:鼓掌!说得太好了。偷换概念是诡辩者或者强词夺理者惯用的方法。在有些场合比如辩论时,有意的诡辩在某种程度上是智慧的体现;贝克的诡辩当然不在此列,这是一个不遵守工作常规的典型。

3:我觉得工头的话其实隐含了一些没说出来的信息。

师:哪些信息?

3:他只是强调了工作常规,言外之意是,贝克先生你现在是工作的时候,所以你不应该抽烟。我觉得他还是讲究批评的方式的。

师:说得太好了。你刚才说的其实暗合了一种推理方法——演绎法。

    PPT: 工作的时候不准抽烟。(大前提)

你现在在工作。(小前提)

所以不许抽烟。(结论

师:大前提是一般事理,小前提是论证的个别事物。运用演绎推理,大前提必须正确,而且要和结论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有丝毫的牵强或脱节,否则会使人对结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福尔摩斯,《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就经常用演绎推理。我们写议论文,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二、例题解析示“演绎”

    PPT2012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师:请大家读后,谈谈对这道作文题的理解。

4:分号前的一句话和分号后的一句话应该不是并列的,前一句是“托儿”,是为后一句作铺垫的

师:你了不起啊!冯骥才先生也是这么说的。(生笑)

4: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让有限的生命释放无限的能量。

师:人生的时间有限,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尽量走得更远,做更多的事并做得好一点儿。这是冯骥才先生的解释。

5: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密度。

师: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生笑)

6: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生笑)这样就能够跑出更远的路程。

7:认准目标,坚持下去,跑出的路程就是理想中的数字。

1: 调整好节奏,该跑的时候豁出命地跑,该休息的时候尽情放松,这样的生命才是充实的、完美的。

8:套用雷锋的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之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干事业、挣大钱之中去。(生笑)

师:后一点更像实话。其实大家说了半天,基本上是围绕着“有限”与“无限”二者关系展开,只是表述有所变化或有所侧重而已。从审题的角度,这样处理没有问题。不过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一旦进入到动笔阶段,也就是具体行文的时候,大家想怎么展开论述?

6:举例子证明有哪些人把握住了生命的每一分钟。比如袁隆平,埋头实验室及试验田,最终解决了更多人的吃饭问题。还有,哪个谁,就是把别人喝牛奶的时间都用在了思考上。(生:鲁迅)

师:应该是喝咖啡的时间。

7:还有俞敏洪,考了三年才考上大学,上北大之前他的身份不过是“落榜生”。灰心吗?丧气吗?他确实有足够的理由去懊丧。然而,他坚信只要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埋头向前,一定能到达梦想的远方。

师:事实胜于雄辩。不过不能只是单纯地呈现事例,要抽象提取出事例中所蕴含着的能支撑观点的相关元素,尤其是很多人可能忽略的,或意识不到的信息,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9:您说得有点绕,能不能说得再通俗些?

师:别着急,一会儿我会给大家示范的。现在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冯骥才的这段话,我们还能不能换个角度进行解读?……比如,这段话前后两部分只是陪衬与被陪衬的关系吗?我们能不能用求同法,找出两者的共同点?

10:谈的都是比赛。

11:比赛比的是速度,是耐力,是技术,还有心态。

师:说得很好。两种比赛,看似矛盾,其实在提高生命质量上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冯骥才先生的障眼法。运动场上的比赛,人生的比赛,所需要的精神或意识是一样的;所要做的准备,以及比赛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冯先生的这段话,实际上是提醒人们,要以体育比赛的精神去做好人生的比赛。有限的时间跑的路程是否足够长,取决于单位时间跑的路程的长短。单位时间的利用率越高,生命的质量就越高。每一天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进去,这样才可能把事情做到极致。什么是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就是每一分钟都用比赛的精神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1:这是类比吧。

师:说成比喻是不是更恰当?

12:还是说演绎法的事吧。说了半天,您还没谈正题呢?

师:你是在批评我吗?好,闻过即改,我也做回君子吧。不过,我要把这只皮球给你踢回去。您能不能先想一个大前提?

12:算我倒霉!您看这样行不行:要用比赛的精神去对待比赛。

师:小前提?

12:人生也是比赛,结论当然就是人生的比赛也要有比赛意识。

师:你很聪明,把我要说的给抢答了。

    PPT:搞好比赛需要比赛精神。(大前提)

    人生也是比赛。(小前提)

    人生的比赛需要比赛精神。(结论)

三、对症下药纵深谈

13:还是不太明白,我还是写不好作文,不能从头到尾就反复说这几句话,或者用一些例子证明这句话怎么怎么正确。这不是您所批评的吗?

师:你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演绎法只是一种推理的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大家要考虑所分析问题的实际情况,确定写作的最佳着力点。比如,要用比赛的精神去对待人生的比赛,这样的观点应该属于大多数人没有疑义的“公理”,那么在具体行文的时候,是否还有必要集中笔墨大谈特谈这句话多么正确、多么重要吗?

8:不谈这些谈什么?800字怎么凑啊?

师:我纠正你一个错误,不是“凑”,而是“写”。要“写”作文,写“我”的作文。

    板书:写“我”的作文

8:什么是“我”的作文?

师:简单一点说,就是有自己的见解与分析,有与众不同的呈现方式。前者说的是内容,后者说的是形式。

8:这太难了吧?

师:不难。关键看大家想不想写出自己的作文,有了目标,才可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比赛?刚才我提到了一个词,“着力点”。写议论文的时候,眼前要有一个读者——准确地说是“虚拟读者”,你要明白这个读者在你所要论述的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哪些心理、思想、认识的困惑与纠结,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阐释、分析,最终让他心里的疙瘩“焕然冰释”,从而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去。

14:明白了,我是大夫,他是病人,我在给他治病。

师:是心理医生,思想医生,精神医生。那你能谈谈,怎么给患者治病呢?

14:我首先得知道他的病根儿在哪儿,先要X光、CT、核磁共振来确诊。

师:你这可是“过度医疗”啊?小心患者投诉你!(生笑)

14:我这是打比方。像这次这个作文,您刚才说了,人生的比赛需要用比赛的精神去对待,这个观点属于“公理”,没必要再把重心放在论证为什么这样说上。我想,到底什么是比赛精神,很多人并不明白,所以应该展开了谈。

师:一点就透,我就喜欢聪明的孩子。“比赛精神”是个内涵与外延都比较宽的概念,大家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有所选择。大家对“比赛精神”可以作出各有不同或各有侧重的解释,这样每个人的习作从内容上来看就是面目各异的,也就是写出“我”的作文了。

下面大家谈谈自己对“比赛精神”的理解吧。

15:比赛要有实力。先天的素质没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让自己的身体素质达到最佳状态;我们选择做什么事,就要不断提高自己做这种事情的素质与能力。比如我们将来上大学,选专业,是在充实自己;上学期间要参加社会实践及实习,也是在提高自己;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了,能力会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这样,只要我们抓住了人生中的每一次机会,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我们就能在人生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掌声)

师:说得慷慨激昂。你这是针对哪些人有感而发呢?

15:应该是那些不珍惜的人吧。

师:有的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没有把人生看作比赛,他们只是在悠闲甚至懒散地遛跶着。你也可以从反面说,没有比赛精神的后果。

15:当然是被别人甩得远远的,一事无成,将来追悔莫及。

师:哪个同学继续发表高见?

16:比赛时要讲究技巧与策略。比如长跑,何时加速,何时跟跑,何时冲刺,都要掌握好火候;如果有几个人组团参赛,还要注意配合,互相呼应,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也很重要。

师: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与技巧,这也可以称之为“人生的智慧”吧。刚才他提到了合作意识,很好。人生的比赛不只是要争个你高我低,在合作中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事情也就会做到极致。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我希望大家能记住这句话,更希望大家在明天在将来能身体力行之。

17:我有不同意见。比赛就是要争出名次,谁都想得第一。

师:你说的和我说的其实是两个问题。你能说说,这两个问题的异同点吗?

17:暂时还说不好。

师:其他同学?

18:我试试看。我认为,比赛固然要争第一,但第一只有一个,所以对待比赛要有良性心态,也就是并不在乎最终是否能得第一,关键是我们要有争第一的精神。王安石说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有了争第一的精神,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这样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掌声)

师:了不起!“争第一精神”,这可是他的发明啊。也就要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认真准备,苦苦练习,执著追求,不懈努力,最终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跑出最长的路程。

9:我明白了,所谓“无限”其实是相对概念,是不是可以表述为:“做最好的自己?”

师:太可以了。你的进步大大的!(生笑)

19:我突然冒出个想法,我能不能只针对某个年龄段的人来谈我的看法?

师:愿闻其详!

19可以把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如老年、中年、青年,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有限与无限”的理解是不同的,那么写作的目的也就不同,分析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

师:继续!

19:您让我想一想。

师:好吧。他的话也启发了我,我们还可以按人的心态分类。比如,心怀大志的人,胸襟冲淡的人,甘于平凡的人;春风得意的人,默默无闻的人……不同心境与境遇的人,对“无限”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有令人羡慕的成就是“一番事业”;对家庭负责,生活快乐未尝不是“无限的事业”。大家可以在某种前提下对“无限”做具体“演绎”,那么这样的作文绝对是与众不同、文中有“我”的,当然能得高分。总之,可以结合不同“读者”心理或思想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谈“什么是”以及“如何做”“无限的事业”。对功利心太强的人,可以告诫他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对虚度光阴的人,应该谈“珍惜生命,有所作为”,但必须言从心出,晓之以理,绝对不能喊口号、说套话。

20:有些总结与告别的意思了。

师:时间过得很快,很多同学在课上有出彩的发言,希望今天的对话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另外,刚才提到了“特色呈现”的问题,相信大家能找到最能展示自己写作潜能的方式方法,把最精华的思想用最精彩的形式传达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