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

(2009-10-12 08:23:51)
标签:

求同思维

求异思维

议论文写作

分类: 谈语论文

 

“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求同思维可以让人获得对问题较正确而深刻的看法,求异思维可以让人对问题有新颖而独到的认识。从创新的维度衡量,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各有所长,将二者结合起来,就能或者更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 键 词求同思维   求异思维  议论文写作

 

心理学上对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解释是:

    求同思维(聚合思维),是指把和问题相关的所有信息聚合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路径去思考,探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求同思维可以让人获得对问题较正确而深刻的看法,求异思维可以让人对问题有新颖而独到的认识,两者本谈不上孰优孰劣。在议论文的写作当中,求同与求异两种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从见诸媒体的文字上看,贬求同思维褒求异思维几乎成为异口同声的大合唱,认为求同思维束缚人的头脑,使人头脑僵化,求同成了“雷同”的同义语,求同思维成了创新的天敌;而求异思维则“众口称美”,被“一致”视作创新的桥梁。

    偏见的产生源于对两种思维本质理解上的狭隘。究竟应该怎样定义写作意义上的“求同”与“求异”?

先说求同思维

从写作议论文的角度分析,“和问题相关的信息”应该是指与所谈话题相关的观点、材料(言论的和事实的)或与该话题相关的“要素”(如条件、原因等)。“求同”一般指致力于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事物之间,找到它们的相同、相似之处。“求同”绝不是简单地“求得和别人相同”,而是对相关信息做比较,寻求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结合点并由此“朝一个方向”作纵深分析从而产生对所谈问题的正确而深刻的看法。尽管求同思维有时也指向公众意见,循着与别人相同的思路探讨问题,但其终极所指却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的视角和方向,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点,并从众多意见中引出一个最佳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举几个例子:

(1991年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

“墨”指不良环境(或坏人),这个比喻说的是一个人长期处在不良环境中会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变坏。沿着这个方向思考下去,可以搜索自己头脑中贮存的相关材料:哪些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职业)容易受到“墨”的影响。比较这些材料,你会发现这些人所以会受到“墨”的影响,是因为其抵抗力较差;那么“近墨者黑”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就是,人尤其是抵抗力较差的人在择朋交友、娱乐生活等方面必须慎重。这样的分析是正确而深刻的,也有一定的新意。

(2008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人之常情

“人之常情”有两种理解:一指人们通常的心态、情感或情绪,二指人们所认可的或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一些规则、礼仪等。写作时可以联想生活中人们做事、处理问题时“人之常情”的具体表现(一般应是同一“方向”的),然后从这些表现中提取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元素来,就可能获得较有高度的立意。如有人在金钱、名利面前做了违背自己一贯做人准则的事后,一句“人之常情”就释然了;有人利用职权为自己的家人、朋友谋取到相关的职位或好处后,一声“人之常情”就心理平静了;有人在不正之风面前软弱了、屈从了,一串“人之常情”也就坦然了。比较这些现象,其共同点是把“人之常情”作为安慰自己,为自己开脱、辩解的借口,这样的“人之常情”是异化了的“人之常情”,是影响社会健康、和谐的毒素,据此可提出“呼唤绿色的‘人之常情’”的观点。

    ③谁的生命质量更高?有人说,在革命时代,是保尔·柯察金;在今天,是比尔·盖茨。你的看法呢?以“生命的质量”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一般情况下,通过追问分析人们分别认为保尔·柯察金与比尔·盖茨生命质量高的不同原因,以这两点为端点做射线衍生两条思维轨迹,可以写成两篇立意不同的文章。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大环境不同,比较两人生命质量的高低本身就是个不成立的命题;所以,如果运用求同思维,从个体生命潜能释放的角度去挖掘,则可以找到两人的共同点,即他们都是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找到了自己最佳的位置,让自己的生命之花尽情绽放。联系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把轰轰烈烈作为生命质量高的标志,而不屑于平凡岗位的心理,可以确立如下观点: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在他愿做或该做的领域内做到了极致,这样的生命就是高质量的。

据此,我们可以对议论文写作中的求同思维做如下的概括:求同思维即对自己所谈题目或话题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结合点,做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的解析,从而获得正确深刻看法的一种思维方法。运用求同思维的关键是要进行“异中求同”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寻找不同事物(不同话题或同一话题的不同要素)间的相同点或结合点,培养学生横向与纵向思维的习惯并提升其思维的质量,如此写出立论高深的作文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再说求异思维

很多文章把求异思维等同于逆向思维,这是不确的。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个分支。求异思维的具体表征是“同中求异”,即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在同类事物中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或者特异之点,并进一步以这“异”作为思考问题的源头或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关系去思考问题,多方面、多层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和万法。这种思维既无固定范围,也无固定线路,允许对引起思考的问题标新立异,可以海阔天空异想天开。求异思维有时也指在别人已成的见识上另辟蹊径、重开思路,探寻不同于公众意见的新观点、新结论。

其实,前文所述之“通行”的定义说得很清楚,求异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各种不同途径”当然不止是“逆向”一个方向;既是“发散思维”,其“发散”的方向也应该是四面八方。

    比如,一提“拔河的启示”,人们的头脑中首先会蹦出“团结就是胜利”,这一认识不能说不正确,但细细推敲,比赛的时候,哪个队不“团结”呢,为何有胜有负呢?其实,强调“团结就是胜利”,前提是一方指挥不当或策略失误,造成选手的“劲儿”未能同时“勃发”。换个方向,如果双方力量悬殊,则应是“实力就是胜利”;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则应是“坚持就是胜利”;如果一方因无斗志而失败,则可得出“气可鼓不可泄”的观点。总之,在这个话题中,决定胜败的多种因素就是思考的“不同途径”;发散思维,可以让人获得对事物的多角度认知结果,然后通过比较权衡,就可以确定较为新颖的立论角度。

看下面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一家英国报纸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为题,作有奖征答。获奖的三个答案是:1.一位艺术家殚精竭虑完成了一件作品,望着作品吹口哨;2.小孩在沙滩上忙了一天,用砂石筑成一座城堡;3.外科医生完成了一个历经8小时的手术,终于救活了一条生命。

审题时固然可以运用求同思维找到这几个答案的“交叉点”,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快乐的,认真投入地做自己的事是快乐的,努力付出后有所收获是快乐的等。但若能够比较这几个答案,找到其对“快乐”所做的不同的理解,则更容易写出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文章。艺术家的快乐更主要是由于他的作品中凝结着自己的创造;小孩的快乐在于他能在这近乎重复单调的“堆砌”过程中,玩的欲望得以尽情的释放;外科医生的快乐是因为他能因自己的尽职尽责挽救、帮助了他人。创造的快乐、享受过程的快乐、尽职尽责的快乐,同样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以其中的某一点为立意的原点,联系生活中的相关现象,都能写出很不错的习作。

    由此可见,发散思维只是“求异”的“过程”,最终的结论取决于写作者对“发散”衍生出来的多种结果的比较筛选。

求异思维更多的时候采用“逆向思维”。其实逆向思维只是“暗中”更换了前提条件(或前提条件的性质)而已。比如“开卷有益”或“开卷未必有益”的前提条件有二:一是读什么书,二是用什么方法读。前者强调读好书,用科学的方法读;后者则说的是读坏书,或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读。应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命题都可以“逆向思维”,明明“诚信是一种优良品德”已成公论,你偏偏说“诚信未必是一种优良品德”甚至还举例说对敌人就不能讲诚信。这不是科学的“逆向思维”,而是“剑走偏锋”,是强词夺理。尤其严重的是,这种哲学与逻辑思维方面错误的隐蔽性很强,别说学生,大多数语文教师也很难发现。在一本谈作文创新思维的书中,编者举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谚语为例,对下面的立意大为赞赏:如此磨针劳民伤财,舍近求远,浪费光阴,得不偿失。编者认为这种立意别具只眼,是典型的求异思维(其实是伪求异,它忽略了铁杵磨针故事本身的假言预设性,因为即使是李白所处的唐代,那老妇也不会愚蠢到真的去磨杵。 这与“移山不如搬家”的错误如出一辙)。该书中还有一篇以瞬间这一话题为例的指导文章,在话料限定了瞬间极短的时间、转眼的功夫的前提下,文中居然出现了相对于人类历史长河而言,人的一生也是一个瞬间’”的论断(犯了无限相对论的错误)。

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否则就会以己昏昏,使人昏昏,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切记,“求异”的前提是正确,是科学;否则,任何“求异”都可能“堕落”成“水变油”式的“科学笑话”。

     综上所述,从创新的维度衡量,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各有其独到的作用。单用求同思维或单用求异思维,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如果能巧妙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能或者更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研究》2009.7  获2009年天津写作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