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悲观主义的花朵》《男人和女人 女人和城市》《云来云往》《此生未完成》

(2016-07-29 15:03:24)
像是每个月给自己定了一个主题似的,读书竟然也可以分门别类了起来。比如上个月一口气看完整套的宫斗小说,连说话都感觉是宫里人的腔调。这个月又觉得是时候看一些女性主义的散文集之类,所以一个月又读完了这四本。虽然日子看似平淡,依然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比如从前但凡每月上映的影片,总要赶着去看,现在却意兴阑珊,那些高分的片子不一定在影院里上演,何苦浪费那个时间?有空不如看看喜闻乐见的好剧。
之前一阵特别热爱反转、心理类型的片子,转眼又喜欢那种家长里短的,比如正在慢慢看的《请回答1988》。而据说港味十足的《一屋老友记》也好好看,何时能给我们出个国语版?好像是转了一大圈儿又要回归本质了。世界再大,你能握在手里的终究只是自己的生活。而这生活,或是一群人吵吵闹闹,或是一个人颠沛流离。就如这个月看的这几本书,四位女性作者,四个不同类型,四种不一样的人生。由人及己,很多事情经过书本的洗涤,可以自己判断方向和答案。越来越觉得人生有书相伴的好处了~~
明天打算借刑侦小说来看了,最近又开始追案子了~~如此善变的我~~
【读书】《悲观主义的花朵》《男人和女人 <wbr>女人和城市》《云来云往》《此生未完成》
《悲观主义的花朵》是我在旅途路上看完的一本书。但与作者擦肩而过已经有十年了。那时候我还是北京一个广播公司的小编,采访明星和学者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我那时候读书并不多,更加没有读过廖一梅的作品,为了采访她只能现恶补剧场版的《恋爱的犀牛》,不过那时候我也没有喜欢上戏剧,更加不懂文艺,只是一个靠小聪明的编辑罢了。所以最终,这个采访机会我还是错失了。而今辗转十年,终于发现了读书的乐趣,再看作者少时的作品,倒像个过来人在看过往。
书名好听,但是故事自己觉得SOSO。一个文艺女青年的感情纠葛,情节冲突上基本没什么,因为并不十分复杂。各种人物和场景倒是很北京。我能够想象到入夜北京的明黄色灯光,一群年轻人转场后一边侃大山一边撸串。而那个坐在其中的女子并不多言,她不是不合群,而是她就是这样的人。高冷硬朗但还不至于讨人厌,典型的摩羯座。最后她把她的爱人写死了。是的,摩羯座也唯有死才能对一个人释怀。不然她可能永远也忘不掉,也无法原谅。所以名字起得好,即便女主看似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实际她一直悲观着,不希望别人太知道她的故事,和每个人保持友谊但也有距离。
现实中的廖一梅虽然长得清淡冷漠,倒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的作品经丈夫孟京辉之手享誉全国。她写这本书,丈夫画插图。她出这本书,怀孕。可能《悲观主义的花朵》是她过往的祭奠吧?作者曾说这是她自己的故事,但故事终有结束,而人生还要继续。

【读书】《悲观主义的花朵》《男人和女人 <wbr>女人和城市》《云来云往》《此生未完成》
知道王安忆也仅限于《长恨歌》,还是因为郑秀文演了同名的电影并且得了抑郁症。无意间翻到的散文集,因为她写了上海,便突然想看看上海。在我眼里,上海是洋气与市井的,市井里带着一点儿古早味。是某个四月我下午坐地铁从什么地方出来,路旁摇曳着的树叶,身后是有近百年历史的围墙。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走过的弄堂。衣服还晾在竹竿上,妇女们挎着小包一路叨叨咕咕地回家。我并没有爱上上海,因为我觉得冬天冷,夏天热,但那个氛围是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上海的。王安忆写人真棒,她观察人观察得好仔细,可能只是路过,并不相识,她却能望出人物的特点,用词相当精准,跃然纸上。
她写的散文读得一点不乏味,很有画面感,后面写她动乱时期的邻居,她去女子监狱采访纪事,都是那样的精彩。你听了她的描述,就很想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希望她能多写一点。有的作家就有这样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所以一点儿也不会觉得闷。中国的女作家我喜欢这几位,也仅读过这几位的小说,王海鸰、六六、严歌苓。也许这之后还要加上一位王安忆。但王安忆说张爱玲写得好,可惜我没有读过张爱玲的书,至于为什么没读,我觉得是缘分未到。就像我曾经拿起来过,但是又放下。如果看不下去,仅仅是一目十行的读字,那还不如不读。就像朋友圈灌太多鸡汤也没用,装太多逼也没用。

【读书】《悲观主义的花朵》《男人和女人 <wbr>女人和城市》《云来云往》《此生未完成》
也没想读林青霞的书,其实拿到我以为是林青霞出的自传,读了才发现,这已经是她的第二本书了。林青霞四十岁息影以后才开始读书,六十岁才出书,你看,人生什么时候也还不晚。难得她有如此恭敬谦卑的态度来面对自己这件事。旁人说她是胆子太小了,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也总是谨小慎微的,和她电影里大喇喇或者女王范的形象很有偏差。但是看她就是觉得她活出了中国女人该有六十岁的样子。一脸慈祥,并不过多的粉饰和整形。她乐于享受自己的简单生活,老公、孩子,多年老友,小学生一样虚心求教写字,发现未知的惊喜与美好。
看她的字就觉得她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巨星,甚至觉得演艺圈也并不是那么遥远多么高端。他们那一代人,就是以演戏为职业,并只演戏的人而已。林青霞也爱购物,但是她对于吃和住都没什么讲究。她不谈自己的美貌,不谈保养养生,只谈她生活里的人和事,字不多,也不卖弄技巧,只让人看得舒服而已,并且分寸感极强。
如果拿她喜爱的《红楼梦》来做比喻,刘嘉玲更像凤姐一般,而林青霞虽然演过贾宝玉,却更像深闺里的林黛玉。她多思而细腻,心里住着一个小女人。真的,你只有读了她的字才知道,原来她根本不是东方不败,不是六指琴魔练霓裳,她应该就是琼瑶笔下的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子。可惜她演技太好,又太美。老来又是那样的好学,好读书,好求教,修炼得一身气质。
真是无法复制的传奇。

【读书】《悲观主义的花朵》《男人和女人 <wbr>女人和城市》《云来云往》《此生未完成》
这本书读的时间最长,伴随着我整个七月的看病之旅。其实之前作者的故事已经传遍了整个网络,也断章取义的厉害。如今作者已经离开,身后留下此书和山东一片能源林,都是在延展生命的宽度。这两年对于女性疾病已经不再陌生,对于她所罹患的癌症竟然也有研究,妇女疾病多复发,所承受的痛苦非常人所能理解。我就是看着她写自己如何痛苦而度过等待检查结果的日子。她去世时和我现在一样的岁数,只不过她已经结婚生子,而我还需要等待怀孕来解救我。其实这本书并不是她的抗癌书,而是她的人生记录。他丈夫写的后记倒是更为完整地描述了她从生病到去世的过程。而书里我能看到的却是一个迷迷糊糊又幸福快乐的圆脸女人。她写她童年,写她出国,写她儿子,甚至写她受骗。如果不是因为癌症,她也许不会有这么一本书,养育一个孩子成人,做她复旦的学者,默默地造一片树林。她很普通,却也见过世面。前半生的她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只是比一般人学习好一些,家庭幸福一些。她的痛苦可能很多患者也在承受,只不过她还这样年轻,她还有许多未完成。能写完这本书,我想她是充满了毅力和勇气的。尽管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
当我在此时读这本书,对于死亡和病痛我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面对突如其来的或是蓄谋已久的伤痛,我都会很坦然的接受,只不过我真的怕痛而已,请原谅一个没有姨妈痛经验的人啊!请对妇女少一些伤害,多一分关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