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故事飞船开到了法国。孩子们回忆起那只“倒霉羊”,记得小白鼠娜娜和她的大象朋友末末。末末眼睛有疾病,什么都看不到,小白鼠娜娜用自己的语言帮助好朋友在想象的世界里看到了周围的颜色,她们还一起赶走了淘气的阿宝一伙儿。
今天故事飞船继续游欧洲,飞到英国去。
在我们语文书中的小狐狸说“葡萄是酸的”,而小猴子却尝到了“甜葡萄”的这一周里,我们一起去英国看一位老奶奶和她农场上的动物朋友们(封面图)。在我们先弄清楚了酸的还是甜的之后,再到英国去研究研究:到底是大的,还是小的?揭开《小房子变大房子》的秘密。
[英]朱莉娅·唐纳森/文
[德]阿克塞尔·舍夫勒/图 任溶溶/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
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开场。翻开书,来了一只母鸡。它怎么会待在地毯上呢?还有位老奶奶在说:“聪明老先生,请你帮帮忙,我家实在挤得慌!”想要知道聪明老先生是怎么帮助老奶奶解决问题的呢?我们一起到故事里去看一看。
[
蝴蝶页 ]
蝴蝶页上虽然没有任何文字,孩子们皱起眉头、读出了图画信息传递出的“太多了”、“拥挤”。
“其实只有四种动物:牛、羊、猪、鸡。”
另一位同学做出更为细致的补充:“有四种,母鸡、母猪,还有山羊和奶牛。”
在看似的重复的局部中,孩子们发现队尾的母鸡姿态的不同:走着VS飞着。
[
书名页 ]
动物们这是排队要去哪里呢?和奶奶的房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孩子们以他们的观察、好奇与猜测,预热着故事飞船……
“动物们没有住在农场里,居然住在了老奶奶的家里。”
“牛跑到桌子上,好像在下象棋吧?”
“老奶奶被惊得快要晕倒了。像妞妞的妈妈一样。”(往期共读《妞妞的鹿角》)
“老奶奶的这个房子很大,所有的四个动物都住进去了。牛很大都进到房间里了。”
“我觉得他们很可能要被老奶奶杀了。还有一种可能,他们都饿了,找老奶奶要东西吃。”(进屋找奶奶要吃的。)
带着大家的猜测,我们到书里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空旷的房间里,老奶奶愁眉不展地坐在桌子前。原来这是一位独自居住、仍嫌房间挤得慌的老奶奶。她请聪明老先生来帮忙。老人建议她:“把你的母鸡抱进屋。”老奶奶觉得奇怪,还是照办了。结果,母鸡在地毯上生了一个大鸡蛋,还打翻了架子上的瓷罐子。这一连串的变故,引发了老奶奶再次的抱怨。拥挤的问题没解决,还是要请聪明老先生来帮忙。
“把你的山羊牵进屋。”聪明老先生给出了第二个建议。老奶奶还是照办了。进了屋子的山羊可没闲着,它先啃破了窗帘、又踩碎了鸡蛋,再去啃桌子腿。老奶奶会有什么反应呢?翻过页面,孩子们学着老奶奶的表情,教室内耳闻一片“哎呀呀”的“惊叫”之声。在老奶奶继续向聪明老先生求救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猜测着下一个被要被请进屋子的动物……
“奶牛!”
“是猪。”
“她肯定把母猪牵进来。”
“有可能把马给牵进来。”(农场上还可能有马)
“这怎么有一个变化。都是从小到大。”(从鸡、到羊,敏锐地观察到身形上的变化规律)
我们看一看,下一个会是哪个动物呢?
“把你的小猪推进屋。”(果然,动物们进屋是遵循了从小到大的顺序。)
小猪进屋,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室内的拥挤在书页翻动的过程中不断升级,孩子们自发地与书中的老奶奶一起同声抱怨着:“我家实在挤得慌!”非常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像书中的老奶奶一样,被聪明老先生“催眠”了——解决拥挤的问题的当下,却顺着聪明老先生的思路不断往屋子里“装”东西。
哈!这正是孩子们进入故事情境之后,感性而可爱的部分!
老奶奶一直在请聪明老先生帮忙,孩子们接到:“真是越帮越忙啊。”比起老奶奶刚开始住的样子,这房子是大了、还是小了呢?
孩子们先是回答“小了”,五秒钟的时间又一起改口“大了。”
“奶奶觉得屋子变小了。”(角色心理变化角度)
“刚才屋子里都有牛了,变大了。”(画面推理角度)
“我觉得变大了。动物们都进来了,把房子给撑大了。”(想象角度:这是一间可以伸缩变化的房子哦。)
“变大了。小猪把柜子里的食物都吃光了,盘子也被打碎了,空间就变大了。”(事态发展细节考据角度)
“我不同意前一个同学的意见,山羊有角会吧气球屋子扎漏了。”(假设推理的角度。)
我们回到故事里去看看,聪明老先生又给出了怎样的建议呢?
这一次,奶牛是真的进屋了。听到奶牛在桌子上大跳踢踏舞,孩子们开心地笑起来。
听到老奶奶的那句“我家实在挤得慌!”孩子们感叹:“好惨哪!”
[ 唯一跨页:满版无框的一页 ]
老奶奶觉得自己的屋子越来越小,我们回过头来看:聪明老先生都出了什么主意呢?
“烂主意!”“馊主意!”(以为老奶奶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衡量那些主意,自然是这个结果)
“好主意!”“坏主意!”(不仅是下结论,也让我们听听来那些思考吧。)
“好主意!他把动物们都挤进了大屋子。”
“我觉得,聪明老先生出的是好主意。动物们都牵进了她的屋子,那草原就有地儿了,她可以住草原啊。”(此消彼长的道理,屋内屋外的关系,孩子们考虑得还挺周到呢!)
“我觉得他们房间那么小,再把动物都搁进来,房间会越来越小。”(与老奶奶的感受相同)
“我觉得那些动物做得对,聪明老先生不对。而且不能这么夸张,能塞下这么大一头牛。”
“我觉得聪明老先生做得对,动物们那么大,奶牛身体那么大,一个小小的屋子怎么把奶牛都装进去了。”
显然,孩子们忽略了一点:老奶奶最初向聪明老先生求助的内容是什么呢?
在书中回顾:“请你帮帮忙,我家实在挤得慌!”
“这么小的屋子,再弄那么多动物牵进屋,屋子不就更小了吗?我觉得,他出的是馊主意。”
[
前后对比 ]
聪明老人倒是是不是聪明呢?有没有让小房子变成大房子呢?我们继续回到故事里向后看……
这一次,聪明老先生只对老奶奶说了一句话:“你把他们都放出来。”
随着动物们被奶奶逐一放出来,奶奶的房子也一点点“大”了起来,直到屋子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就像向原来一个样。“现在不在发牢骚,我的房子大得不得了。”
老奶奶最终达成了她让房子变大的愿望。房子变大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老奶奶的房子没变大,也没变小。”
“是变大了。因为题目上写着‘《小房子变大房子》’。”(书目也是判断依据)
“房子一点都没大,只不过就是聪明先生让把那些她的动物都搬进房子里,然后他让她自己的空间很小了。然后,又把东西给她弄出来,她就认为自己的房间很大了。其实一点没小、也一点没大。只是她心里认为大了,其实一点都没大。”
在持续的好奇、猜测、分析、推理与彼此倾听中,一路聊到这里“小变大”的奥妙尽在孩子们对故事的感受、言传与意会中了:房子没变,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啊。
“原来桌子上的那个是红色的线,现在变成绿色的线了”一个孩子发现另外一处变化。
这一次,我们进入图画的世界,去发现那些变与不变吧。
孩子们的观察真是细致,画面前后的变化一一窗帘、桌布、盘子、水壶、窗台上花盆的花朵……等等细节被孩子们一一发现。“心情愉快了,颜色也都跟着变了!”(孩子们的总结真是精辟!)
如果说参与讨论的过程,肢解了完整的故事。那么飞船着陆前,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最后一个环节: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完整地进入故事、体会这则富有哲理的故事吧!
我是旁白,语文张老师成了老奶奶,聪明老先生自然非孩子们莫属。从脸上的表情可以读到他们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
这临时凑起来的三方草台班子朗读起故事来,还真像那么回事。孩子们的声音整齐而响亮!我们也变得欢天有喜地!
到底是酸还是甜?是大还是小?小的又如何变成了大的?带着我们意犹未尽的思考,下周故事飞船我们再来“听故事、游世界”吧……